零零看书 > 重生东汉末年 > 第一百八十六章 设计

第一百八十六章 设计

天子派遣太子刘辨前来宣诏,可以说给了郭斌极大的面子,所谓投桃报李,郭斌自然应当好好地将南宫建设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嘛。

修建南宫,兹事体大,乃是阳翟县建筑团队目前为止收到的最大的订单,也是公司从低端建筑业往高端建筑业跃进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公司上下对此高度重视,除了几个正在兴建的订单,留下几个技术人员继续指导建筑外,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精英们将会齐聚京师,为了南宫的修建工作献计献策。

皇宫建设,非同小可,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极多。不仅宫殿的外形要威严庄重,充分显示出皇家的气派,更要防火,防地震,按照郭斌的要求,还要具备极好的采暖设施。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降水量较之沿海地区少,冬日里也冷得吓人。

说到这里,便要详细介绍一下此时的气候状况了。

可以说,小冰河期贯穿整个东汉王朝。所谓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并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小冰河期,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第一个冷期自周穆王二年(公元前1000年)至东周平王东迁时(公元前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冰河期。

第二个冷期自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起,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1000年),是第二个小冰河期。

第三个冷期自北宋初叶至太宗雍熙二年(公元119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小冰河期。

第四个冷期自明太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

具体到中原王朝来说,小冰河期的突然到来,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政治形态也会因之发生重大转变。那么,这些影响是怎么产生的呢?

全球性的气温降低,会导致全球性的干旱。现代社会的人们都知道,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川融化,大家都知道南极冰川融化不好,可它对整个地球的影响,所知可能便不太详尽了。

冰川融化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便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便无需赘言了,许多沿海城市可能因之淹没。上网搜一搜,海平面上升后的世界地图,那真的是触目惊心啊!若真是依照那个推演的话,恐怕大家都要搬到青藏高原方安全一点。

而另一个影响可能便不太受人关注了,那就是南极冰川融化会影响海水的盐度。这个很好理解,南极冰川都是南极地区的降雪累积而成,所以都是淡水。这些淡水一旦汇入海洋,则会极大降低南极附近的海水盐度。可能许多人不屑一顾,海水咸一点儿还是淡一点儿有什么所谓?还能影响到我们晒盐挣钱不成?

局部地区海水盐度的变化,虽然对晒盐业影响不是特别大,却会影响洋流的变化。我们知道,洋流会分为寒流和暖流,从纬度低的地方向纬度高的地方运动的洋流便是暖流,反之则是寒流。因此,包括笔者,也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影响洋流的因素只有海水温度。然而,影响洋流的因素,除了温度,还有密度。由重力和密度差异所引起静压力导致的高密度流体向低密度流体下方的侵入,被称为密度流。这里且容我说句人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盐度高的海水会从海底向盐度低的地方流动。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密度高,而相邻的大西洋海水密度低,于是形成密度流,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

因此,全球性的气温变化,会引发全球性的洋流紊乱。或许称为紊乱并不合适,所谓的紊乱,只是与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的冲突罢了,并非世界的紊乱,而是人类自身的紊乱。而洋流的紊乱,则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此处的异常,与上文的紊乱同义。

稍微有点儿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厄尔尼诺现象会引发全球许多地方的旱灾或者水灾,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厄尔尼诺现象只是一种偶发性的异常海流,它使海水升温,海面上空的气温也随之升高,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热量、水分分布的动态平衡。

厄尔尼诺现象只表现在太平洋东部的赤道附近,是太平洋中赤道附近的洋流异常,而全球气温的变化,则会导致世界性的洋流异常,会引发世界各地的洋流异于往常,进而引发气候的巨大变化,你可能突然发现,之前通行几百上千年的农业和气象经验突然不管用了。

由此便可推知,小冰河期对于世界气候的影响之大了。然而,先不用说洋流变化引起的气候异常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作为世界上适应性最强的生物,人类虽然会在骤变面前产生恐慌不安,可一旦适应了环境,我们便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下来,我们的祖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具体说说小冰河期对中国的影响吧。因为全球性的气温降低,海水的蒸发便会相应减弱,海水蒸发的减少,则会导致海面上空气湿度的降低,随之变少的,便是陆地上的降水量。

像中国这种季风气候极为明显的国家,便会形成极为明显的旱灾。黄巾之乱之所以会爆发,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中平年间的大旱灾。旱灾导致田地荒芜,土地减产甚至绝收,最终会酿成动乱和起义。

而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来说,小冰河期对他们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一个“冷”字。而这个“冷”字,正是驱使着骑马民族南下的原动力。

在游牧民族一方,旱灾会导致水草不足,水草不足则会导致冬天牛羊马匹的饲料不足,而饲料不足和极端的寒冷,则会导致牲畜的大批量冻毙。作为其重要生活、生产资料的牲畜的大批量冻毙,便会导致其经济的难以为继,这就逼迫着他们南下劫掠。而当这种劫掠形成惯例,长城一线中原居民所深恶痛绝的“打谷草”便形成了。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每年一度的秋防,每到秋天,中原王朝便会检查边疆地区城市武库中的军备、器械,以防备骑马民族的入侵,这便是所谓的“秋防”。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渺无人烟的两极地区也是如此。

而说到郭斌对南宫修建的设计,与以上所说的环境因素则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秦岭和淮河一线,将中华帝国拦腰一刀,在气候上明确地分为南方和北方,而洛阳便正是处于北方。干冷的气候使得北方的寒冬尤其难过,因此,南宫的重建,保暖问题在郭斌的考量之中,便是极重要的。

古代所谓大兴土木,无外乎聚土以为高台,然后以木头在高台上搞建筑,通过这句话,也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为木质建筑。因此,在古代,纵火是极为严重的罪行。在商朝,“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意思是对于在道路上丢弃灰烬的人,要斩断其手臂作为惩罚,这是因为灰烬中可能残存火星,要极力避免火灾而设立的;而故意纵火,则是死罪一条。所谓杀人放火,将放火与杀人等同,可见其罪之深了。

由于古代建筑材料的易燃性和火灾会引发的巨大损失,中国古代的城市里基本都有宵禁的规矩。到了晚上,非但不能出门,更不能点灯、点火,汉代的法律就有所谓“百鼓之后燃火者鞭一百”。这种对纵火犯毫不纵容的态度,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日本,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因为南宫便是因为火灾而毁于一旦,重新修建的时候,其防火性又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这最重要的两项要求,郭斌已然有了对策,因此在给工程师们开会的时候,郭斌极具建设性地指示又一次镇住了场子。已然成长了一年多的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没想到,自己等人在研究了一年的建筑技巧后,在面对郭斌浩如烟海的知识储量时,还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关于防火的问题,其实是最好解决的,那就是改变建筑材料。当初的建筑材料不都是土木所建的吗?不是易燃吗?那就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关于御寒的问题,郭斌则仿照后世故宫的建筑方法施行。他曾在前世看到过一则关于故宫取暖的报道,虽然记不精确,其原理却深刻在其脑中,那便是地炕。

烧火炕是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便是生活在南方的小伙伴,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的推广下,也都知道东北地区的民居之中取暖用的是火炕。而在故宫之中,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

郭斌将地炕的原理对工程师们说知,其实也不难,有了阳翟县西城区地暖建设经验的工程师们一点即透,便是在建造宫殿之前,先建上烟道,并在宫殿外面建筑火炕口用来填装木炭或者煤炭。

这还不算,郭斌要求宫殿的墙壁也是双层的,中间连通烟道,当在火炕口点上火之后,热气便会顺着通道一路流动过来,并通过精心设计、极难被人发现的排气孔排出来。这样的双层墙,具有阻隔热量的功能,非但能在冬季保暖,还能在夏季保持室内的凉爽,更增加了宫殿墙壁的牢固程度。

除此之外,郭斌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几个小设计,比如穹顶。他给建筑师们的建议是,在重建云台的时候,采用穹顶的设计。这样便会显得空间更加巨大,人在里面说话的时候便会产生回声,在如此庄严而神圣的地方采用西方教堂的建筑方式,其作用似乎是具有一致性的。

原本,穹顶的建筑需要繁复的数学计算和力学基础,郭斌还担心阳翟的建筑师们的水平。这个时候,长期普及义务教育以及在伏龙山庄学堂和阳翟县学中进行的物理学教育派上了用场,建筑公司的高层甚至找到了研究郭斌力学三定律小有成就的司马徽出山,为他们设计图纸。

南宫的修建不容有失,是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门面工程。因此,他们动员所能动员的全部力量,使得南宫的建设成为阳翟县科学技术力量和设计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重建的南宫,以其高超的建筑技法,革 命性的设计思路、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和数学、力学知识的合理应用而名震海内,在这个时空的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