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异域纵横记 > 第九十三回:海峡咫尺我难往,火台连绵君但来(下)

第九十三回:海峡咫尺我难往,火台连绵君但来(下)

镇南都督府的西南方,汤州与格鲁吉亚王国重镇苏胡米城对峙;东南方,杰州作为友邦阿塞拜疆王国的后盾。这两个州就像一柄钳子的两个钳咀,扼守国家南大门。它们后面的旷州地域辽阔,气候也比较温暖湿润,是全国最重要的牧区。

高加索各国,现在变成了北部的车联酋、东部的阿塞拜疆,与西部的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亚美尼亚对峙。两个属于炎汉的阵营,两个属于伊儿利的阵营。这四个国家之中,原本是格鲁吉亚实力最强;但是格鲁吉亚先后打阿塞拜疆和车臣皆遭失败,兵力损耗很多,到现在国力只怕已不如阿塞拜疆。两个阵营下的四国,现在大致势均力敌。它们两边对垒,炎汉与伊儿利在后面撑腰,构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伊儿利并未与炎汉翻脸,仍保持着积极的通商来往,毕竟炎汉有许多伊儿利需要的商品,尤其是兵器,这是丧失了兵器之都大马士革之后的伊儿利所急需。伊儿利汗王帖克笛始终不能下决心对炎汉开战,即使在探知海都攻击炎汉的情况下也不曾动兵,便是出自对本国武器不足的担忧。现在,高加索趋于平静,也许伊儿利可以和炎汉长久和平相处下去了?帖克笛对此还不是太有信心,一方面加紧输出奴隶、牲畜从炎汉购买兵器以至普通铁制工具、农具储备起来,一方面寻求向印度各邦购买兵器的可能性。印度铁矿丰富,也有相当高超的冶铁工艺,问题是距离遥远。

这时候,担任大断事官的波斯人拉希德、担任巴格达太守的阿拉伯人朱瓦泥,向帖克笛提出重要建议:组建船队,打通前往印度的海上商路。

波斯地区、阿拉伯地区同印度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海上商路早已开辟,可是由于伊儿利汗国摧毁了阿拉伯帝国,使得阿拉伯文化濒临灭绝,经济亦大为倒退。蒙古人不懂航海,把原阿拉伯帝国的造船工业几乎摧毁殆尽,远程海上商路遂断绝,只剩下些河运和近海贸易。拉希德、朱瓦泥劝帖克笛复兴造船业、重新开辟海上商路,这是蒙古武夫所没有的见识,获得了帖克笛汗的赏识。这也是因为帖克笛探知炎汉大力发展水运,受到启发。

帖克笛遂下令鼓励造船、修复并扩建港口,并派出使者前往北印度的德里朝,南印度的几个国家,寻求兵器、铁器以及香料、茶叶等商品进口。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将商品转运到欧洲赚钱。亚欧商路的南路将得到发展,与炎汉控制下的北路相竞争。

伊儿利是个大国,然而被海都隔断了通往元朝的连接,如何长期生存下去,是个严峻的问题,比较开明的帖克笛开始寻求各种良策,发展本国的经济,提升本国国力。国力提升了,便是军力的基础。

由于炎汉与伊儿利互相并不对对方的生存造成太大威胁,因此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经过拉希德的建议,伊儿利开放了位于波斯地区北部、里海南岸的城市拉什特、阿斯塔拉等,与炎汉的杰州、赞州、泽州等城市进行水路贸易往来。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亦位于湖边,加入到这个区域贸易体系之中。里海这个世界第一大湖,水运本来大有可为。以往也曾经在花剌子模统治时期,水路贸易相当活跃过,但由于蒙古摧毁花剌子模而中断。到现在,里海环湖水路交通线重新打通,北岸的炎汉、西岸的阿塞拜疆、南岸的伊儿利都可以通过水路贸易方便地交换商品,只有东岸的海都汗国不参与。炎汉与伊儿利的贸易关系由此变得更加密切,甚至伊儿利还将在波斯地区多种棉花,供应炎汉纺织业的需要。

再说镇东都督府。

镇东都督府负责镇守乌东地区,辖地只有苍州和穆州,但是压力却是四大都督府中最大的。这自然是因为海都汗国是炎汉周边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镇东都督府自一开始设立的目的便是为了提备海都汗国,到现在海都汗国悍然对炎汉动兵,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压力更是倍增。

乌东地区没有太多物产,却有辽阔的草地,因此只有一个用途——放牧。但现在放牧却不怎么安全了,因为海都汗国完全可能派兵袭扰,掳掠人口,*牲畜。

如何防范?何安平返回安汉府之后,向大王报告了镇东都督府的情况,提出建设烽火台、布置千里警戒线的建议。

在苍岭关以南百余里,有一条中等河流,由西向东注入里海。这条河流虽然不如乌拉尔河宽阔,水深也不足,有些地方骑马便可淌过,但好歹是一道天然屏障。何安平建议在这条河的北岸,炎汉这一侧,每隔三十里修一座烽火台,总共修四十座,可以拉起一道一千二百里长的警戒线,预警敌军入侵,保护内地人民。

赵矜同意这个方案,大笔一挥,将河流命名为“镇东河”,又要将警戒线命名为“安平警戒线”。何安平吓得诚惶诚恐,连称不敢当。

赵矜想想也是,因为世上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防线,更别说警戒线。后世有个叫做马其诺的法国佬,担任法国的*长,主持修了个防线,自以为绝对牢靠,好大喜功地自吹自捧,接受了将防线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殊荣。结果呢,因为有了马其诺防线,法**队大意无备,反而导致德**队轻易越过防线,法国一下子亡国。马其诺防线成为了历史上的大笑话。何安平不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警戒线,也算有远见卓识呢!赵矜遂将警戒线命名为“镇东警戒线”。

四十座烽火台,工作量不算太大,赵矜令镇东都督府抽调军民抓紧筑起来。

每座烽火台驻扎一百名骑兵外加二十五名弩手,平时轮班负责巡哨与收割马草,一旦望见敌军入侵,立即点起烟火。一团烟火表示敌人大致在百人以下,两团烟火表示敌人大致在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三团烟火表示敌人有三百人以上、千人以下。

至于入侵敌人在千人以上规模的情况,一般不会在袭扰战中出现;如果出现,目标很大,远程探马应能发现,不至于要到警戒线才发现。

比如一个烽火台发现了百人之敌,点一团烟火;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见,不点火,只出动骑兵增援出事地点。那么,三百人合力,当可包围击败不足百人的入侵之敌,给敌人以教训。

又如一个烽火台发现了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之敌,点两团烟火;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见,各点一团烟火,同时派出自己的百骑增援出事地点;再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二”、“乙二”望见,判定是“甲一”、“乙一”出事,于是不点烟火,派出自己的百骑增援“甲一”、“乙一”,援军到了“甲一”、“乙一”之后弄明白了真正的出事地点,于是五个烽火台的五百骑集聚在出事地点,迎击不足三百骑的敌人。这也有胜算。

如果一个烽火台发现了三百以上、千人以下之敌,则皆点三团烟火;相邻的“甲一”、“乙一”点起两团烟火,派出援军;再相邻的“甲二”、“乙二”点起一团烟火,派出援军;再再相邻的“甲三”、“乙三”不点烟火,只出兵。赶到出事地点的我军总共有七百骑。敌兵少则三百,最多一千,我军即使胜算不是太多,也不会太少。

这样一来,敌人若想以小股部队越过警戒线偷袭我国后方,占些便宜……很抱歉了。不是不可以来,而是任君来,只是恐怕不会太舒服。

万一敌人真的是千人以上的大规模偷袭,而且我军远程探马竟然白白吃饭未能及时发现,直到警戒线这里才发现……那么,还有最后一招。这时点火不是一团团地分开烧,而是烧成一大片。相邻的烽火台发现了,也烧成一大片。一路这么烧下去,一直报告到苍岭关。那么,整个警戒线的人马都会出动,苍岭关的守军也会支援。

这样一整套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内地不受敌人侵扰。虽不如长城保险,可是要知道,整个一千二百里警戒线的工程量不及万里长城的千分之一,代价算是很便宜很便宜的了。

镇东警戒线沿着镇东河而上,连接乌拉尔山脉的支脉穆戈加鲁山;穆州城扼守山路要隘;穆戈加鲁山连接乌拉尔河上游。整个防御体系,很是圆满了。

警戒线所需要的一千名弩兵,由京营部队调拨,京营部队另行招兵补足。四千名骑兵,由契丹部族出。契丹部族自从得到国家的收容,一大半到旷州安置,一部分到苍州安置,保护家园亦算是他们的本分。赵矜与萧若璎说后,萧若璎并无意见,令萧观音奴、萧大悲奴率领四千骑兵、八千匹马,从此作为镇东警戒线常驻军。赵矜帮着再出四千匹马,给他们使用,又帮他们置办衣甲、武器。这真是你帮我、我帮你,友好亲密,和同为一家,都是为国家……善哉!

(待续第九十四回:同心驰骋大天地,异域纵横小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