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赵氏为王 > 第二卷 大朝信宫 第一百零五章 杀机毕露(一)

第二卷 大朝信宫 第一百零五章 杀机毕露(一)

信宫朝会既已结束,各国的国君便也纷纷拜别。最先走的是宋鲁卫的君主和周室的使节,鲁卫之君都是知情识趣之人,知道信宫朝会本就是大国之间博弈的游戏,他们这些弹丸之国无非就是来凑数儿子,说句委实不客气的话,这种效果连作为卒子的资格都已失去。唯一有些实力的宋国,却因为被赵国抛弃而耿耿于怀,所以宋王子偃并未亲自前来,而是派了太子敷衍了事。

其次拜别的楚国令尹斗阶,他虽为楚国令尹,但为人即位低调,在这次信宫朝会中大多都是一言不发,私底下也极少与各国走动,其实斗阶的态度多少也代表了如今楚国的国策。不同于中原积极参与合纵连横的各国,楚国这些年来在中原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多次拒绝参加诸国会盟,这次虽然破例派斗阶前来参加信宫朝会,但扮演的就本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楚国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大国,别国都是尊周天子而自称公侯时,惟独楚国敢率先称王挑战周室权威。庄王时期楚国曾经称霸中原,盛极一时,后期被吴国所破,国势大衰。到了悼王时期,吴起与魏武侯决裂出走楚国,悼王如获至宝,委之为相,楚国在吴起的一系列改革下才恢复了一些活力,渐渐强盛起来。

宣王和威王时期楚国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更是在威王七年,楚威王以景翠为楚师元帅,歼灭越师主力,杀死越王无疆,尽取越人所占吴地,令天下震惊。越人从此离散,成为楚国的附庸。曾经强盛一时的越国,从此退出了战国争霸的舞台,成为赵国时代第一个被灭的万乘之国。

可惜威王死后,即位的楚怀王为人鼠目寸光,贪婪成性,多次被秦国的张仪愚弄,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再得知受骗后竟然恼羞成怒倾全国之力与秦国战于蓝田,大败而归。怀王摇摆不定的态度最终激怒了中原各国,在张仪的倡导下,秦齐魏韩宋五国皆为同盟,大举伐楚,把楚国的国力几乎耗尽,怀王最终仍旧被芈太后所骗,囚禁在了咸阳,为天下人所笑。(PS:楚怀王此时尚被囚禁在咸阳,并未身死,当初芈太后骗他入秦相商盟约,怀王天真的信以为真,欣然前往赴约,最终被秦国抓住,逼迫他割土求和。不过怀王还是有些骨气的,保持了一个王者的风度,宁死不肯割让土地求和。)

怀王被拘秦国后,秦人将他长期关押此次要挟楚国,楚人便立了在齐国为太子熊横为王,以绝秦人念头。熊横只是个庸碌之君,秦国三番两次的攻打楚国早已经让他畏秦如虎,于是便断了和齐魏等国的盟约,从此不再合纵伐秦,只是安心守着家门,不参与中原争霸。这次之所前肯派斗阶来赵国参与信宫朝会,主要想借机观察下赵国崛起后中原各国如何重新洗牌。既然目的已经达到,斗阶自然也就没有停留的道理了,很快便向赵王拜辞,早早归国离去。

三晋之间的来往较其他各国为多,所以在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后,魏王和韩王也心满意足的拜别离去。赵雍和他们共约三晋再次结为联盟,齐力对外,将三国边境处的兵力撤走大半,以示诚意。又按照结盟的惯例各自派出质子于其他二国,韩王的少子韩腾和魏王的少子魏鸹分别质于邯郸。惟独赵国这里有些为难,因为赵何年幼,自然没有子嗣,而身为主父的赵雍也是子嗣稀薄,除了大儿子赵章外,就是二子赵何,以及尚是顽童的幼子赵胜。

安阳君赵章身为赵国大将,本就是主父的左臂右膀,自然不会质于他国做个有名无实的质子,而赵胜才九岁,尚不能离开母亲,所以充当质子也并不合适。无奈之下赵雍只好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家中挑选出两名十余岁的少年,分别派往大梁和新郑为质子。

不过三晋联盟虽已结成,但齐魏韩的三国之盟也并未废除,齐赵魏韩四国便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中。魏国和韩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同时选择了结好齐国和赵国,借助二国之力来抵抗来自西方秦国的进攻。

齐国在这次信宫朝会中本就是身份最为尴尬的一个国家,所以于情于理田法章和田文都没有多逗留在信都的道理。只是因为秦国的泾阳君向田文转达了出使齐国的意思,田文这才耐着性子停留了几天,等秦国使团处理好和各国之间的事物后再共同南下临淄。

按照齐国与燕国达成的和约,齐国老将匡章率领着攻入燕国的齐军主力缓慢南移,撤回齐国,燕军则自北随之南下,收复失地。而燕国则按照之前的约定将聊、易、鼓、溧阳、螵上、乐邑、町、寿丘、居安九城献给齐国。此战齐国虽然取胜,但河北一地被燕国劫掠不少,主力大军攻秦后随之立即攻燕,几乎没有半点停顿,将士们皆是疲惫不堪,不欲为战。

而燕国此战无疑是损失惨重,不但没有得到丝毫便宜,反而割土求和,声名扫地,幸好燕王准备充足,在齐军北上时就已将大军和子民前往了北部,这才没有将十几年励精图治的得来的老底子全部挥霍光。但不管怎么说,燕国这次是搬石砸脚,自取其辱,燕王姬职也愈发感觉到齐国的强大和国力雄厚,同时也意识到燕军最为缺乏的是一名合格的统帅。于是派人遍访各国,持着自己的书信自处求贤。

当然,这次受益最丰的自然是赵国,不但借此让赵国的声势大振,巩固了赵燕同盟,也遏制住了齐国北扩的战略目标,迫使其放弃了向北扩张的打算。魏国和韩国也是因为见到赵国国力强盛,转而向其靠拢,重新塑造起了新的三晋同盟,赵国成为了三晋心的领袖。

随着诸国的离开,信都也渐渐变得冷清了起来,赵信的职责也没有之前那么繁重,而是轻松了许多。主父每天都在宫中与大臣们商议朝事,并不怎么出巡,赵信一下子也便清闲了下来。

按照赵军军的规矩,每月月末便是全军的大休之日。

正逢六月月末之日,虽是烈日当空,空气中暑气难耐,校练场上却是一片欢声如雷。高声响起的战鼓震耳欲聋,士卒们如潮般的助威声此起彼伏。

跑马场上中央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演武台,两名赤裸着上身的壮汉正手按着手吃力的对峙,两人俱是脸红脖子粗,只是拼命发力,都想按到对方。

围观的士卒将演武台四周围了个水泄不通,都鼓足了力气拼命的挥拳呐喊,泾渭分明的分为两个阵营为台上的勇士加油助威。

角力是赵军中极为普及的军中项目,不论是将领还是士卒都深为喜爱,为军中所推崇,各营也常常借此机来互相切磋,以此一较高下。只是军中悍卒都是心高气傲之人,虽说名为较量,各营却都是憋着气一定要分个高下来的。如今正在台上比试的就是主父身边的羽林营和守卫王城的禁卫一营。

羽林是主父身边的亲军,长年跟随者主父南征北战,再加上羽林成员大多都是出身贵戚门户,向来高人一等,从来都是以“天下第一军”自居,不把其他赵军放在眼里。而禁卫军同样是王室亲军,只是有别于羽林从贵族中挑选子弟,禁卫军的选拔是从边军中技艺高超之人中选取精锐者,以此作为赵王的亲军。故而禁卫军多是平民出身,自然瞧不起羽林那些出身娇贵的“公子哥”。

主父在位时,两军常伴其身边,为了争夺这“天下第一军”的招牌就明争暗斗的厉害,私下常常聚众私斗。到了主父退位后,羽林仍然由主父带在身边做为亲军,而禁卫军则交给信期统领,归属赵王直接统帅。两军自此分道扬镳,平时不在见面,彼此间的火气便也消去差不多了。不过这次信宫朝会,两军士卒再次遇见,禁卫军又挑起了要比试角力,羽林这边的校尉李维自然不会示弱,当下趁大休之日找了演武台比试起来。

只是羽林虽然骁勇,但多为少年儿郎,多数自小都习有武功,以技巧见长。而从边军中挑选的禁卫军则不同,一个个都是臂膀圆@粗的彪壮大汉,平均年岁也要长羽林许多,气力自然也要大上不少。之前的三场比试,禁卫那人发挥神勇,羽林皆是铩羽而归,李维的火爆脾气自然按耐不住了,也顾不上自己校尉的身份,迫不及待的挽起袖子亲自上场比试起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