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三国之兵锋 > 第135章 袭上庸孔明定计

第135章 袭上庸孔明定计

长安城,军务省,军政部大堂,马超麾下大员齐聚。

李迪端坐上首,面现焦虑之色。李开单手抚额,低头沉思。诸葛亮双眉紧皱,闭目不语。法衍面带悲色,双目微红。王达、杨奇、陈克俱皆在座,亦面沉似水,双唇紧抿。

半晌后,李开沉吟道:“诸公,孝直战死,主公失却一臂矣!眼下与魏军大战在即,然曹操多谋,所部贾诩、程昱等皆智计百出之辈!加之蜀兵窥视在侧,主公虽雄烈过人,但不擅诡谋,若不慎中计,陇西危矣!故开欲赶赴阳平关,助主公一臂之力!长安诸事便拜托诸公!”言毕,起身环施一礼。

李迪还礼道:“文优重任在身,若往阳平关,宛洛战事何人可当之?”

李开道:“叔明勿忧,孔明智虑深远,胜开十倍,足矣胜任开之职事!加之徐元直身在武关,令其统筹两关战事即可。”

诸葛亮起身拱手道:“文优公主理军机细作,兼理监察院事宜,责任重大,恐亮力不能及,然眼下主公进退两难,亮愿举一人前往,或可胜任!”

李开忙问何人?

诸葛亮答道:“眼下河北并无战事,文优公何不调庞士元前往阳平关?”

李开猛省,抚掌道:“若非孔明提及,开几忘却!”言毕,便欲遣人飞马传令。

李迪止之,言道:“士元远在黎阳,接令已在十余日后,即便日夜急赶,抵达阳平关亦需月余,恐不及也!何不就遣孔明前往?”

李开摇头道:“孔明身兼军政部参议、黄门侍郎双职,军政部职司开或可兼任之,但主公远在阳平关,黄门侍郎举足轻重,何人可代之?”

李迪闻言默然,王达等亦面面相觑。

忽亲军入报,言称鲜卑侯痼疾缠身,恐将不治,特请李迪、李开过府相见!

李开闻报,略作思忖,言道:“开意已决,待见过鲜卑侯后,便启程前往阳平关,所领职司由孔明代之,还望诸公鼎力相助!”言毕,即令众人散去,却拱手请李迪先行。

李迪略作谦让,与李开并行,出军务省后,便直奔鲜卑侯府。

少时,二人至,步度根次子秦义出府相迎,见礼毕,涕泣言道:“家父病重,已卧床不起,故于内室相候,还请二公见谅!”

二人挥手示意无妨,秦义再施一礼,恭敬迎入。

入内室后,但见步度根形容枯槁,半卧榻上,双目已然无神。

秦义上前轻唤一声,见其父不答,复又贴耳道:“父亲,二公已至。”

步度根先时并无反应,片刻后,忽双目复现神采,见果为李迪、李开亲至,遂挣扎欲起身施礼。

二人疾步上前扶住,李开道:“鲜卑侯有恙,宜静卧修养,无需多礼!”

步度根奋力坐起,挥手屏退秦义及众仆从,剧烈咳嗽数声后,颤声道:“步度根本为蛮夷,蒙唐公不弃,待若上宾,虽加公侯之位,却束之高阁,并不见用!岂能不耿耿于心?故有些许阴私之举,想必文优公了若指掌!参与者只刘封、公孙续二人,余者并无牵连。”

李开闻言,叹声道:“万幸鲜卑侯悬崖勒马,否则。。。”

步度根苦笑连声,接着道:“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步度根自知去日无多,故据实相告,还请文优公彻查此事。。。”

李开闻之,岂能不明其意?遂暗叹一声,肃容道:“令郎及赵胜皆与此事无干,且此事就此作罢,鲜卑侯宽心便是。”

步度根见说,面露感激之色,继而缓缓转头,目视李迪,谓之道:“犬子秦义,立志学文,虽愚钝不敏,但胜在勤谨,还请叔明公看窥一二。。。”

李迪嗟叹不已,点头应下。

步度根大感欣慰,张口欲唤其子。

李开见状,忙上前扶其躺卧,继而扬声唤秦义入内。

秦义疾奔而入,握其父之手道:“孩儿在此,父亲何事吩咐?”

步度根缓声问之道:“可曾往报秦仁?”

秦义道:“父亲宽心,想必此时大哥已得讯,不日便回!”

步度根微微颔首,竟昏沉睡去。

秦义见此,拱手赔礼道:“家父赢弱,还请二公勿怪!”言毕,即请二人前厅待茶。

李迪推辞道:“我等尚有公务在身,不便久留,世侄好生照料鲜卑侯,不需客套,亦不必远送。”

秦义乃罢奉茶之念,却执意相送。

二人出府之后,李迪问李开道:“方才鲜卑侯所言莫非蓄意谋反?竟涉及刘封、公孙续二人!后者不打紧,但刘封乃刘备义子,昔日来投时,徐庶、赵云、关平等皆甘为部下,若有反复。。。为害甚大!主公创业艰难,文优切不可轻忽!”

李开见问,微微摇头,笑道:“步度根人之将死,刘封、公孙续乃庸碌之辈,何足挂齿?至于元直公、子龙将军等,皆志虑忠纯,与我等一般为主公心腹之人,岂能怀有二心?且长安城四门守将,皆为主公亲军出身,巡城兵丁统归王达辖制,唐公府更有千余精锐亲军,加之五千近卫铁骑,莫道刘封等辈,便是大军过万,亦弹指可定!叔明但请宽心便是!”

李迪闻其言,心下大定,忽又忧虑道:“然文优即将赶赴阳平关,届时何人居中调度?”

李开道:“叔明忘却大公子乎?”

李迪微微摇头,道:“大公子虽沉稳勇毅,奈何年方十六,恐难策万全。”

李开见说,略作思忖后,蹙眉道:“叔明所虑甚是,但汉中之战非同小可,胜则天下数年可定!然主公骁烈,若被阻阳平关日久,难免动怒兴兵,出关强攻!一旦误中曹操奸计,只恐陇西危矣!故事急则从权,有叔明等公佐之,料无大碍。”

李迪闻言,默然片刻,又道:“或可先致书主公,直言利害,劝其坚守不出,再往调庞士元,若日夜疾行,想必一月可到!”

李开闻之,反复权衡,终是长安为重,遂从李迪之言,火速奔回军务省,修书一封,遣快马飞报阳平关!又令亲军赶往黎阳,传令庞统接令即起行,无分昼夜,急赴阳平关!

安排已定后,即往唐公府,求见马靖,将诸多事宜据实告之。

马靖闻知其父现困于阳平关,进退不得,不由焦躁万分,急声道:“伯父,靖这便统领近卫军,往助父亲一臂之力!”

李开抬手止之,沉声道:“大公子稍安勿躁,主公如今虽被阻阳平关,但若拒关而守,并无大碍,开已致书主公,请坚守关隘,待庞士元赶至,再做良图。”

马靖闻之,心下稍安,正欲出言,忽杨氏等自侧厅转出,急声道:“唐公性急,恐按捺不住,还请文优公尽早设谋!”

李开见之,忙躬身行礼,拱手道:“李开见过诸位夫人!主公只是一时无计击破魏军而已,并非战事不利,还请诸位夫人宽心。”

杨氏闻说,忧色不减,连声道:“为策万全,还请文优公调兵增援!”

李开闻之,暗觉头痛,劝解道:“主公所部已有十五万大军,且有子龙、存孝等将随侍在侧,之所以拒关而守,恐士卒无谓伤亡耳,并无需增兵。”

杨氏大急,又无法强令,不由涕泣不止,姜氏等亦默默垂泪。

唯辛宪英并无焦虑之色,见状出言道:“诸位姐姐无需如此,以妾身之见,文优公亦是关心则乱,想唐公身经百战,岂不明兵势?如今大军在手,猛将随行,且拒有险关,天下何人可敌?!眼见虽进退维谷,然必有定计,诸位姐姐何须忧心?文优公亦不必多虑!”

李开骤闻此言,暗道:“此女言之有理,何不就以其言安抚诸位夫人?”思及此,遂赞道:“辛夫人聪慧,一语中的!主公智勇双全,必有破敌良策!开实乃杞人忧天矣!”

杨氏等闻之,果然止泣。

姜蓉粉拳紧握,扬声道:“妹妹所言甚是!想夫君自起兵以来,纵横西北,从无一败!我等实无须过于忧心,静待夫君凯旋而归便是!”

董氏、蔡琰亦点头称是。

杨氏面色稍缓,谓李开道:“我等妇人,不明军国大事,矢口乱言,还请文优公担待一二。”言毕,即领众女转入后堂。

李开闻言一窒,继而惶恐不已,忙追出几步,下拜叩首道:“夫人言重了!开定尽全力!”但杨氏等并未听闻。

马靖上前搀扶,笑道:“母亲及众姨娘已入内室矣!”

李开尴尬起身,请马靖坐镇近卫军大营,然后拱手请辞。

马靖应允,亲送李开出府。。。

晚间,李开正于书房整理细作探报,忽报诸葛亮求见,遂搁笔案上,忙令引入书房。

少时,诸葛亮入内,施礼毕,拱手道:“亮冒昧造访,搅扰之处,还请文优公见谅!”

李开连道无妨,请其入座后,问之道:“孔明夤夜而来,必有要事,但请直言。”

诸葛亮略作斟酌,沉声道:“亮以为,阳平关之战贵在击灭魏军,并非占据汉中。眼下主公有大军十五万,虽胜之不难,然恐不能尽灭之,若容曹操战败退兵,则不需一年,其必再聚大军,卷土复来,似此主公永无余暇进击河南矣!兼之汉中群山环绕,钱粮输送极其不便,且有川军窥视在侧,故请文优公增调大军往援,以期一举尽灭汉中魏兵!”

李开闻言,皱眉思忖片刻,沉吟道:“孔明虽言之有理,但魏兵不下二十万,如何尽灭之?”

诸葛亮答道:“昔日亮亡奔雍州之时,被困南乡,舍弟诸葛均曾翻越秦岭,往青泥隘求救。若文优公遣精兵自青泥隘小径进军,分批阴至南乡附近山中,待聚齐大军,南乡一鼓可下,继而围困上庸!守将夏侯尚不过两万兵马,且需驻守骆谷出口,安能当之?上庸若破,汉中魏军不战而溃矣!”

李开闻说大喜!忽又皱眉道:“孔明此计大妙,然则此战恐需大军数万,何人可领兵?”

诸葛亮脱口道:“非大公子不可!”

李开闻言,默然半晌后,摇头道:“大公子年幼,恐不足为将。。。”

诸葛亮道:“文优公差矣!大公子已年届十七,主公曾试用于军前,言传身教数月之久,且大公子沉稳有智,武勇过人,有主公之风,岂不足为将?再者,眼下长安城并无大将,除却大公子,何人可当此任?”

李开踌躇道:“可令杨奇、陈克或王达统军前往?”

诸葛亮见说,沉声道:“不可,杨奇统筹三军粮饷,陈克总领军法诸事,王达身为兵部侍郎,主理征兵事宜,皆不可轻动!”

李开闻之,沉吟不语。

诸葛亮接着道:“文优公试想,主公若非欲用大公子为将,岂会令其统领近卫军?自武关回军时,又岂能令其镇守青泥隘?以亮度之,主公本已起意令大公子统兵,只因汉中危急,故不及安排,文优公以为然否?”

李开闻言,皱眉道:“孔明所言不无道理,此计若成,中原指日可定,但开仍觉不甚稳妥,不如就令子午谷守将韩德代之,此人原为近卫军曲长,悍勇非常,想必堪当大任!”

诸葛亮摇头道:“韩德固然悍勇,但其不过中校军衔,如何统领数万大军?故亮以为,大公子乃主将不二人选,不知文优公为何执意不允?”

李开见问,暗叹一声道:“开蒙主公看重,令教授大公子,尔来已近八年矣,大公子聪敏仁厚,开甚爱之!今日骤闻孔明之言,难免不舍,且兵凶战危,若有不测,开纵百死,亦不足偿罪孽之万一。。。”

诸葛亮闻说,嗟叹不已,一时竟无一语。

良久后,李开面现决然之色,出言道:“自古虎父无犬子,想主公十三岁从军,纵横疆场二十余年,未尝一败!大公子又岂是池中之物?开意已决,这便往见大公子,还请孔明随行!”

诸葛亮拱手应诺。

少时,二人奔至近卫军大营,令军卒通传。

马靖闻知,亲出大营迎入,叙礼已毕,令亲军上茶,问道:“未知二公来见,有何要事?”

李开目视诸葛亮,后者会意,便将所谋详述一遍。

马靖大感振奋,出言道:“靖请令统军,还请文优公行文!”

李开道:“此战乃奇袭,岂能明令?三日后,大公子便借口操练,统三万步军赶往青泥隘,待汉中大战开启,即依孔明所绘图纸进军,近卫军亦随行护卫!切记慎密行事!”

马靖道:“长安重地,须留近卫军坐镇,至于护卫之事,靖所部三百亲军足矣!”

李开摇头道:“长安之事自有开一力当之,大公子不必多虑!且大军征战,若无骑兵策应,甚为不便!”

马靖略作思忖,言道:“既如此,可令何飞、雷定二将引所部随行,余者由杨恒统之,坐镇长安,文优公以为如何?”

诸葛亮闻之,接话道:“此次进军,多为险峻小路,不利骑兵行走,亮以为,大公子所言有理!”

李开沉吟片刻,从之。

晚间,马靖入见杨氏,为免其忧心,推说不日将领军出城操练,恐需月余方归。

杨氏并不知情,闻言柔声道:“军中之事,为娘不甚明了,我儿无需报备,自去便是。”

马靖见说,郑重叩首,躬身辞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