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二把手 > 第七章(1)

第七章(1)

1. 跑官

韦一光上省里的确是跑关系去了。

这个阶段,他把一半精力用在工作上,一半用在跑关系上。工作,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多大创新,党委的二把手不像政府的二把手,务虚的多,实际的少,成天除了开会讲话,就是陪省里的人下去视察。有时省里来人多了,一个地方一个星期要去两趟,见了下面的人,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没有办法,这是他的工作,他就是做样子也必须要做。对于这样的工作,他已经有些厌倦,真想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好好干一番。为了争取到这样一个平台,他也费了不少心机。每次上省城开会,他总是要单独拜访一下他的老领导顾长平副书记。顾副书记对他也很关心,见了面总要小韦长小韦短地问问情况。

韦一光给顾长平当秘书的时候,顾长平还是省纪委书记,几年过去了,顾长平成了省委的二号人物,韦一光也成了基层党委的二号人物。有时候,秘书升迁的快与慢,不完全取决于秘书本人,还要看你服侍过的首长,首长能耐大,秘书就上得快,首长能耐小,秘书就上得慢。首长与秘书的关系,就像旧时的义父与养子,或者是主人与家仆。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下,更多的领导把秘书看做是感情投资,当做权力的延续,等自己将来老了,退休了,失去权力之后,还可以得到掌握权力的秘书的照应。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大多数领导都很关照秘书的前途。顾长平也不例外,他从纪委书记升为省委副书记后,随之也提携韦一光当了基层党委的副书记。而韦一光正因有了这种常人没有的关系,走了许多捷径。自从丁志强上了中央党校后,他敏感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不时地向顾副书记吹吹风,在排挤丁志强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丁志强终于被调走了,市长的位子空了下来,如何取而代之,便成了他的头等大事。他急,跟在他后面的人也急,那个人就是市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杨言。

韦一光一直很欣赏杨言,觉得他不愧是搞新闻的,政治敏锐性强,也有一定的政治头脑,而且还有一定的智谋与策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前不久,市里搞了一个“全国百名记者看金州”的活动,记者们回去后都在当地媒体上发了宣传金州的文章,一些网站上也进行了转载,这对金州创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城起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孙正权很满意,在常委会上对韦一光大加肯定和表扬。事实上这次活动主要是由杨言策划组织,他只挂了个名,成绩却归了他,这使他感到很高兴,也体会到了当伯乐的快乐。韦一光喜欢聪明下属,但不希望下属把他的心事揣摩得太透,如果揣摩得太透了,他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了内容。而杨言就是把他的心理揣摩得太透的人,这使他多少有点儿不悦。在丁志强的调令还没有下达之前,杨言已经向他进过言,说丁志强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让他早点儿铺路,取代丁志强。上级毕竟是上级,即便与下级再亲密,还是要保持着相应的距离,就像顾副书记与他保持着距离一样。距离,有时候就是尊严。

最让韦一光感到意外的是,上次丁志强遭受网络批评的事件竟然是杨言一手操作的。韦一光始终认为那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孙正权就是何东阳,或者就是他们俩的合谋。如果不是杨言亲口告诉他,他怎么也不会相信会是他。

“为什么会是你?”韦一光问。问过了,他又觉得问得有些没水平。他本来是想问他为什么要发那样的文章,是不是受了别人的指使,结果话一出口,意思好像是他不应该这样做。好在杨言不会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只呵呵一笑说:“我那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想造造舆论,让他早一点儿离开金州,为你腾位子。”韦一光相信杨言说的是真的,显而易见,要是他当上了市长,有了控制一切的权力后,肯定会重用杨言的。正因为杨言认清了这一点,才会这般处心积虑。他说:“他走了,那个位子也未必就是我的。”

“老三不接老二的位子,难道让老四去接?只要你动用一下顾副书记的关系,保证万无一失。”

“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变数,都有不确定的因素。”他虽然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十分受用。他觉得杨言分析得没有错,只要他动用一下老爷子的关系,顺理成章地继位应该不在话下。

丁志强刚上党校不久,他去省上参加了一个会议,抽空到顾副书记家里去了一趟。那次,顾副书记的情绪很好,问了他好多市里的事,希望他与下面的人处理好关系,先打好基础,再看机会。顾副书记的话令他振奋,也让他倍受鼓舞,他明白顾副书记的意思,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给自己帮忙的。那次他给顾副书记带了点儿冬虫夏草,没想临出门顾副书记又回赠了两条中华烟。他知道顾副书记是不抽烟的,但不管他抽不抽,他能拿烟送自己,足以说明顾书记对 自己不一般。

这次开的是全省政治思想宣传工作会议,按理说,这样的会议顾副书记应该要出席并讲话的,但他却没有参加。韦一光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会议完了马上给顾副书记的秘书小赵打了个电话,小赵告诉他,顾副书记病了,在省军区医院住院。他急忙问是什么病,小赵说问题不大,是血压偏高引发的偏头痛。他觉得无论如何也得上医院去看看,晚饭吃过,他就到附近买了上好的补品,让司机开车直接去了省军区医院。到了医院门口,门卫不让进,他只好给小赵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出来接。

小赵应该是他的下任秘书,这样算来,他也算是顾副书记秘书中的爷爷辈了,如果再细究下去,他前面还有几任秘书。如此说来,一个领导的官场生涯中,前前后后不知有多少个秘书跟随过,而真正能处出感情来的又有多少呢?

不一会儿,小赵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打过招呼后,他就跟小赵去见顾副书记。韦一光见过小赵多次了,人挺不错的,也很机灵,他每次与顾书记会面时,小赵总是识趣地回避,该听的他听,不该听的坚决不听。这一点令他非常欣赏,他觉得小赵比自己的秘书小吴要强得多。他打算等工作变动后,重新换一个机灵些的秘书。

走到住院部的门口,他问小赵,顾书记的身体不存在大的问题吧?小赵说没问题,住上几天院就好了。小赵不多说,他也不再多问,心里却想,菩萨保佑,让顾副书记早日康复,千万别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来到了顾副书记的病房,听见里面有电视的声音,进去后,顾副书记正在沙发上坐着看新闻。见他来了,就在沙发上拍拍说:“一光,是开会来了吧?来,坐!”

他看顾副书记气色不太好,关切地问:“书记下午没到会,一问才知道住院了。”说着,便坐在了顾副书记的旁边。

顾长平说:“无大碍,就是血压有点儿偏高,平时饮食上多注意就没事了。”

小赵为他泡了一杯茶,打了声招呼就到外面去了。他看到顾副书记情绪不是太好,想说几句关心的话,又不知说什么好。正好本地新闻播完了,顾副书记说:“现在的媒体真快捷呀,你们下午开会,晚上的新闻就做了报道,真快。”

“是的,现在有了网络媒体,逼着他们不快不行。书记人在病房,心里还装着全省的大事。”

顾长平微微叹了一声说:“没办法呀,我从20岁参加工作,风风雨雨30多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有着剪不断的感情。干脆我们到外边走走吧,空气好些。”

韦一光一听这话,就明白顾长平的病不仅在身上,还在心上。他一定是有话要对自己说,就应了一声,陪顾副书记走出了病房。

医院的环境不错,一出病房,就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是碎石铺就的小路,小路的两边是树木和花草。深秋的花园,树木有些凋零,花草也不再飘香,唯独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分不清它的年代。

走到了幽静处,顾长平才说:“一光呀,你可能还不知道,前两天上级组织部门找我谈话了,要把我交换到H省去,A省的一位副书记调到我们这里来。说实在的,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这里,但是看来不去不行。”

韦一光一听,头就立马大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顾副书记要调走。他这一走,自己怎么办呢?他从顾副书记的神态中看得出来,顾长平肯定是平调,没有升迁,若是升迁了,也不会这么郁闷。他明知如此,嘴上却说:“原来是这样,组织上调书记到H省去,是不是去当一把手?”

顾长平摇了摇头说:“什么一把手?是平调。”

“那组织上是不是想让你过渡一下,然后再安排当一把手?”

“不可能了。如果组织上有这样的安排,也不会把我交换到外省去。估计再过两年,也该进人大和政协了。”

韦一光从顾长平的言谈中感到了一种人生的悲凉。如果顾长平不调动,在明年的换届中极有可能会当上省长,只要顾长平一路青云,自己也会借着光照亮前行的路。可是,现实总是这么无情,顾长平这一走,不仅会影响到他的仕途,而且将会影响到很多跟随过他的人。顾长平就像是一位坐在金字塔上的长老,下面云集了好多亲信,亲信的下面又云集了好多亲信,层层下去,到了塔底,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也许群体中的成员未必相互熟悉,顾长平也未必知道二三层下面的群体里有谁,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已经因自己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不光是他,每一个高官都是如此,后面都有一个巨大的连自己都看不见的影子。J省的调到H省,H省的调到A省,A省的又调到J省,干部的交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动一发而制全局,无形中截断了这个群体的链条。这对干部建设宏观上来讲是好事,对利益群体中的成员来讲,却又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现在的韦一光就是如此,他不仅为老领导的失意感到难受,更为自己的希望落空而感到惆怅。

顾长平又说:“你的事,我给组织部潘部长打过招呼了,让他多关照一下。如果这次你能顺利当上市长固然好,如果当不上,也不要急,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韦一光的心里突然闪出了一缕亮光,马上说:“谢谢书记,临走了还不忘关心我的事,真让我感动。我韦一光能有今天,全靠书记的关心和扶植,无论将来情况怎样,我都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

“一光呀,你跟了我多年,我对你大恩大德谈不上,感情还是有的,总希望你们成长得快一些,这倒是实话。”

韦一光想进一步试探一下,便说:“我和潘部长不怎么熟,还不知道人家肯不肯帮这个忙。”

顾长平“哦”了一声说:“他人不错的,这次有时间了,你去找找他。”

韦一光的心里这才有了些许的踏实,身上却不觉有点儿凉,他怕顾副书记受凉了,就说道:“外面有点儿冷了,书记别受凉了。”

“那我们回去吧。”

“好的。”说着,就跟着顾长平向病房走去。

到了病房门口,顾长平驻足说:“一光,你留步吧。如果这边有什么新情况,我会及时告诉你的。”

韦一光点了点头,心里不由一阵酸楚,又说了几句道别的话,才分了手。

这一晚,韦一光失眠了。他第一次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仿佛丢失了什么贵重的东西。他知道,丢失的正是顾长平的荫护。过去拥有时,他并不觉得多么重要,现在失去了,才觉得那种荫护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让你绕开弯道,直达高速公路。在这个人情大于一切的社会里,有时候外在的因素可以直接决定内在的命运。他又一次细细地过滤起顾长平说过的那些话,从他的话中感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也感到了他的力不从心。看来,顾长平与省委书记汪雪峰的关系并不见得好,说不准他的调动与汪雪峰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升职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如果不是,顾长平为何不直接向汪雪峰建议一下,却找了组织部长?

一般来讲,地市一二把手的人选基本上都是由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亲点,很难有组织部长说话的份儿。很显然,顾长平让他找组织部潘部长,并不是为了这一次的升职,可能还意味着让他找到一种新的荫护,等到以后潘部长成了潘副书记,他好顺理成章。他又一次想起了顾长平说的话:“如果这次你能顺利当上市长固然好,如果当不上,也不要急,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他从这句模棱两可的话中感到了一丝希望,但更多的却是失望。

无论怎样,他还是要去拜访一下组织部长。组织部长叫潘长虹,他和潘部长只是在会议室和餐厅打过几个照面,没有什么交往。第一次拜访他,肯定不能两手空空地去,要带什么礼物,带多贵重的,这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因为他对潘部长的个性、爱好还根本不了解,更不知道他的胃口是大还是小。礼重了,怕他不收,礼轻了,又怕他不高兴。还有,是给他直接送钱还是送物?送钱送多少?送物又送什么?送礼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哩。送好了,送巧了,可以事半功倍,送不好,送不巧,就会事倍功半。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准对方的特点,要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有的喜欢钱,有的喜欢色,有人喜欢古董,有人喜欢书画。他一点儿都不知潘长虹的喜好,想了很久,还是迟迟决定不下来送什么好。

次日早上分组讨论时,他还在琢磨这件事,突然觉得应该给潘部长发条信息,就说下午结束会议后想拜访一下他,如果方便的话能否把他家的地址告诉自己?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潘部长一旦回复,便可看出他的态度来。如果告诉了他家的地址,说明他愿意接受自己的送礼。如果他让自己到办公室去,说明他不想接受礼物。如果他推说忙,回绝了,说明他没有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信息发出去之后,不到十分钟,潘长虹的信息来了:“韦书记好,你别太客气,我明早有事去秦城,晚上有个应酬,如果你下午会议结束的早,可来我办公室一叙,如果太迟了就算了,等你下次来省城,我请你吃饭。潘长虹。”

韦一光心中一喜,他能回信这么多,而且又很热情,说明他看在顾长平的面子上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决定下午到潘部长的办公室去拜访一下,有这样的机会,先搭个桥再说。

一想到要去拜访,必然想到了礼物。第一次拜访,送钱太俗,只能送一件礼物了。他左思右想,觉得礼物不能太便宜,也不能太昂贵,太便宜了,让对方觉得没有诚意,太昂贵了,被拒绝了怎么办?体积上也不能太大,让外人看到了不好。中午吃过饭,他叫司机一起去上街,进了人民路最繁华的商业购物中心一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挑选了一块男士劳力士手表,价格也不菲,刷卡时,当他输入了密码,随着“吱”的一声鸣响,心里便轻微地咯噔了一下,知道又一笔钱从他的账户里飞走了。这些钱,也不是他的,只是取之于小官,用之于高官,他只起了一个中转的作用。他知道,官员中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该收时收一点儿,该送时再送一点儿,不收不送,只能原地不动。他不想原地不动,还想攀升,所以就必须随大流,必须遵循其中的游戏规则。

韦一光来到省委大院,刚进了大楼,却看到省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高冰走了出来。上次高冰去金州调研,他与何东阳接待了一次,晚餐后高冰说你们市上的领导都很忙,这几天就让基层来安排就行了,别耽误你们的时间了。高冰大概在金州待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去了东州,期间他再没有见过高冰。政策研究室虽然在省委大院,在大家的眼里却是清水衙门,也没有多少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到基层来,下面的人虽然嘴上很客气,实际上只是应付应付而已。韦一光没想在此碰到了,便主动打招呼说:“高主任好!”

高冰愣了一下,认出了是他,便说:“是你呀,韦书记,来省城开会?”

韦一光不想与他多说什么,便说:“会议完了,我来看看组织部潘部长,不知道他在不在?”

“他应该在吧,我正好外出办个事,你去看。”

“那好,高主任先忙,我上去看看。”握手道路别后,韦一光想,环境不一样,人也不一样,他们下到基层,我们再不热情也要接待的,我们来到省委,他们连一句请吃饭的话都不说。

从电梯上到十二楼,就是组织部,他循着门牌,找到了组织部长的门牌后,整理了一下衣着,轻轻敲了一下门。他听到有人说了一声进来,推开门,见潘长虹正在案头上忙碌着。他主动打招呼说:“潘部长好!

潘长虹抬头注视了他一下,热情地说:“是一光?会议完了?”

“上午完的,下午我来拜访拜访部长。”

让座后,潘长虹给他泡了一杯茶,坐下来才说:“在基层工作辛苦了。”

“辛苦是辛苦一点儿,不过也挺能锻炼人的,希望部长以后多多指导。”

“本来打算去一趟金州,一直没有空,等以后有安排了去一趟。你这次来,见过顾副书记了没有?”

韦一光一听他说到顾副书记,知道要接触实质性的话题了,便说:“听说他病了,昨天晚上到医院里去探望了一下,他就是血压偏高了点儿,也无大碍。”

“这就好,这就好。”

“看来,这次调动对他触动挺大的。”

“是吗?”

韦一光一听他这一打官腔,马上为刚才的话后悔了。他以为顾长平与潘长虹关系比较特别,本想引起共鸣,然后再说自己的事,没想潘长虹的一句“是吗”一下子拉开了他们的距离,便自圆其说道:“他毕竟把自己的心血和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现在要离开,换了谁也会恋恋不舍。”

“也是,也是。”

韦一光本希望能从潘长虹的口中听到一些有关自己的事,或者是金州班子的事,但他觉得潘长虹就像与自己打太极一样,玩着八卦,他真怕再进来人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只好拿出了那个包装盒往茶几上一放,说:“这次从金州来,我给部长带了一件小小的纪念品,希望部长不要拒绝。”

“你看你,我们都是老熟人,客气什么?”

韦一光看潘长虹没有拒绝,也很热情,心里一喜,就站起来说:“那我不耽误部长时间了,您忙吧!”

潘长虹也不挽留,站起身,握了一下他的手说:“那好,我们再联系。”

韦一光走出办公大楼,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说不上是轻松还是失落,心里只觉得办完了一件该做的事,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至于能不能成功,他没有提,潘长虹也没有说,两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问题的关键是潘长虹身处的地位决定了他只能暗中帮忙,却无法一锤定音,他只能听天由命了。(未完待续)

唐达天著其他书: 残局 沙尘暴 一号人物 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