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明镜 > 第四十五章(1)

第四十五章(1)

第四十五章

三峡水急滩险,汽船马力不足,夜间不敢溯江而西。卢作孚雇佣难民三千,连夜装船,以便天明起航;又征用民间木船八百余只,用以运载轻型物资。卢作孚坐镇码头,与下属研讨装船方案,并协调各方运作。城中难民手握船票,又见码头渐有秩序,心中稍安。

凌晨,楚声等带难童至江边。但见码头灯火通明,众雇员来往忙碌,喊着号子,合力搬运货物。卢作孚在码头等候多时,见众难童到来,令人让开通道。卢作孚怜悯道:“若非战争,此等宝贝正于母亲怀中熟睡。”楚声道:“战争造祸,累及孩童,乃民族之悲。”众难童鱼贯登船,秩序井然。孩童不知伤恨事,放眼红霞唱天明。余楚声道:“孩儿们向卢伯伯告别!”歌声噶然而住,众难童挥手告别,向卢作孚高声道谢。卢作孚不觉泪流满面,仰天长叹道:“民族之难几时休!”余者亦皆伤怀。余楚声目送轮船远去,又环视四周忙乱景象,踽踽离去,愁绪如东去江流。

晚秋风凉,原野苍黄。行人皆已添衣加帽,灰暗一片;或有难民逃得匆忙,未及带衣物,如脱毛病鸡,蜷于墙下,寒颤不迭。余楚声每日早起,分发食物,而后送难童登船。返校路上,楚声只觉寒气愈重。难民夜宿街头,瑟瑟颤抖。冷风卷枯叶,飘零落沟渠。宝莲叹道:“宜昌如同水池,汽船仿佛勺子,舀一勺水走,四处细流源源而入,宜昌总显盈满之态。”楚声道:“国运恹恹,民心凄凄。百姓爱家,甚于爱国。今国破家亡,四处奔逃,居无定所。我近日心神不宁,夜半梦醒,徘徊于溪边,凝视冷月,忽觉‘逃’字深意:藏匿心身,以避纷争,犹如老聃骑驴过关,无影无踪。”宝莲听罢黯然无语。

忽宝莲惊指路边。身后两名老师惊叫,连连后退。楚声细看时,却是一妇女搂着婴儿,冻死在沟渠旁。楚声惊询旁人。旁人道:“我不认得此人,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未见饮食,应是饥寒而死。”又有人道:“官家自会来收尸,昨日我见官家在江边收拾两具尸骸。”宝莲拖楚声离去,道:“既然政府有人收尸,就勿在此做观音了。”余者皆挤在一处,颤颤然离去。

忽传倭军集兵西进,猛攻两湖之地。众皆惶骇,不可终日。徐镜平自外而回,道:“意大利使馆通知宜昌意大利教堂人员撤离,言倭寇将摧毁宜昌。此密电为我军方截获,军情紧急,诸位可有良策,确保我难童安然。”众皆失色,半响无语。徐镜平道:“各处难童源源聚集,几近万人,若按原计划行事,近万难童何日才得以撤离?请楚声至民生公司,务必使卢作孚知我难处。余者收拾齐备,明日搬家。”余楚声匆匆而去;众人不知搬往何处,只得奉命行事。

卢作孚得知楚声难处,道:“倭寇轰炸日盛,迄今为止,我已损失轮船八艘,死伤近百人,且每日皆有轮船被倭机炸沉。”楚声急道:“倭寇即将大轰炸宜昌,近万难童生死,俱在卢次长手中。孩童体小,可于货物间栖身,只要能上船,余者不足虑。”卢作孚起身,决然道:“烦请谢太太回复贵院:卢某已有妙计,定然按时送走难童。”楚声惊喜道:“是何妙计?”卢作孚道:“凡从宜昌码头启航之船只,务必附带五十名难童上船,否则轮船不得在宜昌与重庆码头停靠。”楚声听罢,与宝莲大喜而去。

原来徐镜平已募得可观资金,租住宜昌南岸一座教堂,可避免倭机轰炸。保育院租用数艘木船,载着众难童跨江而南。安顿刚毕,忽见倭机如若恶鹰,轰然而至。一阵轰炸,天地撼动。烟雾笼住宜昌,火光四起。难民惊乱,四处奔逃。一队倭机刚去,百姓惊魂甫定,另一队倭机又至,反复投弹轰炸。众难童皆匍匐于地,双手捂耳,惊栗不已。待倭机远去,众皆起身,隔岸眺望宜昌城:黑烟遮天蔽日,城区几为大火烧焦。

倭机轰炸不休,宜昌狼藉不堪:路无完路,房无完房;民居成片倒塌,木梁成灰,石梁横陈。怀远路、和光里、园觉庵、滨江路、招商局、二马路等处之民房,大多毁坏;通惠路、大东门外正街、北正街、一马路等处愈甚。数万吨器材隐于江边树荫下,所幸毁坏不多。倭军攻击凶猛,国军屡战不利。卢作孚知势愈难,加速抢运物资。数千雇工加紧装船,赶在天明前起航。楚声每送走一批难童,俱轻松一阵;回至保育院,面对众多难童,又惴然不安。

前线战况愈坏,国府忧社会混乱,故对败报有所隐瞒。街头流言四起,皆言倭寇不日便至。留守当局为安民心,便于空阔处搭台唱戏。难民无以打发光阴,皆聚一处看戏,聊以取乐。有痞子欲劫财,于人群后大呼:“东洋人到了!”众人闻言,霎时慌乱,四散奔逃,互相践踏,死伤甚众。夜间亦有浪子大叫:“东洋兵杀到!”民众信以为真,衣不裹体,拔腿便逃。弄得人心惶惶,度日如年。当局捕得数名造谣痞子,当街正法。谣言方息。然旧难民离去,新难民源源涌入,其间所遇事情,如旧戏重演。

至十一月中旬,倭军迫近宜昌。国军累战不利,仓皇退至城中,构筑防守工事,军兵来往不绝。未及离城之难民知情不妙,纷纷徒步西逃。或言东洋鬼所过,老幼不留,家禽尽绝,房舍烧光。百姓闻言,无不惊惶,一日之内,宜昌尽空。楚声与最后一批难童登船。时东边隐隐传来轰鸣声,忽见百鸟惊鸣西飞,故知中日两军正于前方酣战。时汽笛鸣响,楚声回首目视废墟,又远观东天红晕,不觉惬意异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