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陈庆之升迁记 > 第449章 成功赢得段市长的好感(一)

第449章 成功赢得段市长的好感(一)

龙少林在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可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虽然这位领导的秘书说的很含蓄,仿佛领导的写作水平的确很一般,就跟没多少写作功底的小学生没多少分别,而且也说的很谦虚,什么叫报社多多斧正、指导,帮助领导提高写作能力,云云。但是,作为报社的编辑,龙少林哪里敢这么认为呢,肯定不敢说领导的水平确实一般,还需要加强学习,特别是需要专业人士手把手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水平,见报率也才会跟着提高?

龙少林也不是第一天当记者了,当即就在电话里表示,一定会认真地拜读领导的大作,认真地进行学习、揣摩,努力地从领导的身上学到写作的技巧。

而且他一再表示,领导的水平这么高,见报率肯定会蹭蹭蹭地直线上升的。

秘书知道龙少林听懂了自己话语中的意思,客气了几句就结束了通话。

挂完电话,龙少林就赶紧找来这个领导的作品进行仔细拜读。

怎么说呢,以前认为这是一个普通作者写的散文游记文章,读的时候感觉确实一般,但是对于几篇惊艳之作,报社都是第一时间安排刊登出来的。

但是现在知道了作者显赫的身份后,再去读这些被枪毙掉的文章,却是异样的感觉。怎么都感觉是字字珠玑,文采飞扬呢?

龙少林轻轻地给了自己一巴掌,暗骂自己是不是太犯贱了,知道作者是市里的领导之后,就好像变了气节一般,就像是有点卖国贼的味道。

不过,龙少林也在自我安慰着,不断地说服自己,这些文章确实很好,还是有一定的功底。

为了保险起见,龙少林在亲自操刀进行修改后,又找到了岚州师院中文系的一位副教授,也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帮助进行修改。当然了,他没敢说出作者的真实身份,只是说是一位好朋友。

后来,这位领导的作品几乎是每周都会见报,但是知道内情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是看见了龙少林的用心,他也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重用。

那天从饭店出来的时候,龙少林意外地拍了拍陈庆之的肩膀,然后很委婉地告诉他,这个事情别说出去,他自己知道就行。他说这个事情,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对他有所帮助。

对于龙少林透露的信息,陈庆之很是感激地点了点头。

不过,龙少林出于谨慎考虑,没有透露这位领导是谁,但是陈庆之特意找了最近一两个月的报纸看了看,赫然发现了一个上报率很高的名字“车文”,这个人是谁呢,市里没有哪位领导是姓车的,但是能够肯定是跟市领导有关联。

想来想去,他才发现应该是段文轩市长。他肯定就是从自己的名字里面取了一个“文”字,然后找了一个“车”字旁作为姓,组合成了自己的笔名。

此外,陈庆之对这些文章的文风进行分析,还是能够看出领导干部的气质在字里行间渲染开来。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内情,陈庆之估计自己也看不出是段市长的作品。

想到龙少林透露的这些内情,陈庆之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博得段市长好感的机会。

于是他也笑着插了几句话,说是自己也喜欢爬山,而且最近在岚州日报还看到了一篇散文《雨中登岚山》,然后很巧妙地就把话题引到了这篇散文上面。

段文轩看似不露痕迹地说道:“哦,看不出来小陈既爱爬山,又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喜欢读书看报,那把你的心得体会说来听听,我倒是很想听听小陈的高见,看看你到底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温正阳很诧异,怎么段市长突然会对陈庆之说的话感兴趣,担心陈庆之乱说一气或破坏了现场的良好气氛,于是带着几分训斥地意思说道:“小陈,段市长可是大才子出身,你可千万别班门弄斧啊,要不然你这就是在闹笑话哦,折了我们渔阳的面子。”

段文轩笑眯眯地摆了摆手:“正阳,你让小陈说一说,我们要给年轻人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嘛。再说了,自古以来就有百家争鸣的说法,说不定小陈能够说出一番妙论来呢,对不对,小陈?”

陈庆之笑道:“段市长,妙论倒是不敢保证,但是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段市长、黄市长几位领导给指正。那我就抛砖引玉了。《雨中登岚山》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与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相媲美。”

听到陈庆之这个说法,众人都来了兴趣,尤其是段文轩,更是竖起了耳朵倾听。

陈庆之受到了鼓舞,继续说道:“我先简单介绍下《雨中登泰山》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自古以来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进行讴歌、赞美,比如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而雨中登泰山的却是不多。我记得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这说明《雨中登泰山》这篇文章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也正应了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雨中登泰山》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开头两段是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中间七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最后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这篇文章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李健吾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那正是我们国家遭遇空前困难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给人以强烈的鞭策和鼓励。可以说,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