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木匠王爷 > 第367章 蔡确得赵顼重用

第367章 蔡确得赵顼重用

赵公著被赵顼起用知河阳军,不久又入朝提举中太一宫,调任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赵顼同吕公著论为治之道,涉及佛老之学,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此道吗?”赵顼道:“尧、舜难道不知道?”吕公著说道:“尧、舜虽然知道,但惟独认为知人安民是难事,所以成为尧、舜。”赵顼又说唐太宗能以权智驾御臣下,吕公著答道:“唐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而已。”赵顼对他表示赞许。

元丰元年,吕公著与枢密直学士薛向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劓刑、刖刑,吕公著说道:“如果尝试这些还不死,那么肉刑就可以实行了。”于是都停止了这样的做法。当时西夏的梁太后幽禁了夏惠宗李秉常,朝廷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道:“兴问罪之师,当首先选择合适的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举兵。”等到兴兵时,秦、晋二地民力大困,群臣们不敢上言。吕公著多次上奏兴兵的害处,得到赵顼认可。元丰三年,吕公著被任枢密副使。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他的曾祖父程希振任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又迁居河南府,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他的父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他自幼受家学熏陶,深受其父程珦影响。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嘉祐二年,程颢举进士。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赵顼时期,程颢任御史。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潜心于学术。他于是和弟弟程颐开创洛学,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

程颢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他认为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天理伦常。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熙宁年间,担任监察御史的程颢,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当时,有一张财主得急病而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道:“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者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

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两人一起到县府,请县令程颢判决。老者先说道:“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

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程颢问他,事隔多年,怎么还能记得这样详细。老者说道:“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才听说这些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并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详细一问,才知财主的儿子三十六岁,而死去的财主已七十六岁,于是判定真伪,程颢对老者说道:“财主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四十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老者听罢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自己冒认儿子,只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的事实。

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众多士大夫反对。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以及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赵顼说道:“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对王安石,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

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却温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安石比程颢还年长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贬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见王安石发怒,便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是道理俱在,因此“我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他任御史十多次上书赵顼,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他认为变法的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程颢在变法中表现得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这样的人,对他也非常尊敬。

熙宁二年,赵顼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暂时代管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言官,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对于御史而言,纠察百官还好说,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害怕打击,往往是走走过场,不过让皇帝表现下纳谏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都不会深究。

程颢却比较执拗、较真,他常常以诲人不倦的态度,直言数落赵顼,不厌其烦。他不厌其烦,赵顼的侍从却大厌其烦。一日午餐时间已过,程颢还在絮叨述说。赵顼饿得不得了,又不好明言。侍从便正色对程颢说道:“御史还不知皇上还没吃饭吧?”程颢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

程颢进京任职不久,就有李定、何正臣弹劾他学术迂阔,趋向怪异。赵顼于是又疑惑

起来,便命程颢仍回任原官。吕公著上疏劝阻,没得到批准。赵顼又擢用升史中丞蔡确为参政,蔡确是由王安石举荐,才得以担任监察御史。

蔡确字持正,是泉州晋江人。他父亲蔡黄裳当陈州录事参军时,已年逾七十,宰相陈执中任陈州知州,发现他无法处理政务,想让他辞职,蔡黄裳因为家中贫苦,要养家糊口,因此不愿意辞官。陈执中说道:“你如果不自己请求辞职,我也会向朝廷上疏解除你的职务。”蔡黄裳不得已,只得上表辞官。一家人流落在陈州,生活十分贫苦。他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蔡确考中进士。

蔡确十分聪慧,崇尚气节,不拘小节。中了进士之后,他任邠州司理参军,因受贿被告发。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向巡视陕西,想治他的罪。但是见他仪表秀伟,召他谈话。又认为他很不寻常,反而更加称赞。

韩绛任陕西宣抚使时,巡视地方,蔡确设宴款待,作诗称赞韩绛是: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韩绛很高兴,认为他有才干,于是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弟弟开封知府韩维。他被韩维任命为管干右厢公事,不久韩维因被弹劾而出知外郡,反对变法的刘庠接任开封知府。

新知府上任,衙中属官当行庭参之礼,也就是文武官员小跑进官厅,向新知府跪拜。如果是文官,知府就站着接受此礼。若是武职,则还要自报官衔姓名,知府坐着受礼。蔡确认为此礼不合,不肯行庭参之礼。刘庠责问他为何不行礼,蔡确答道:“为什么要庭参?”刘庠说道:“一百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蔡确说道:“唐末五代时,藩镇的掾属都是节度使自己征辟的,因此才有庭参的礼仪。太祖开国之后,其他地方就废止不用了,本朝太宗和真宗即位前,都曾任过开封府尹,当时府中属官与之尊卑太殊,因此开封府还有此礼,如今同朝为臣,一同侍奉皇帝,虽是先例却也不能再用。”刘庠不能反驳,只得上奏弹劾他,蔡确于是自请解除官职。

赵顼和王安石听说这事后,都很欣赏他。赵顼称赞蔡确熟悉典故,王安石推荐蔡确为三班主簿,又因为受到邓绾的举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熙宁六年,王韶开拓熙河,公费使用过多。秦凤路兵马都总管郭逵弹劾他的罪状,朝廷下诏让杜纯查案。

杜纯查证后,上奏说道:“王韶使用的公款出入不明,无法查勘。”王安石认为他所言不实,又派遣蔡确复查。蔡确奉命办案,为王韶陈述了冤情。正是蔡确的公正办案,才保证了王韶开拓河湟之事不致中断,在第二年攻下河、宕、岷、叠、洮五州,拓地两千里。赵顼在接受群臣朝贺时,高兴地解下玉带赐给王安石。不久,王安石依照惯例乘马入宣德门,却被卫士打下了马,王安石请皇帝依法处置。蔡确上疏指出王安石的错误,被升任直集贤院、侍御史知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