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北洋权魔段祺瑞 > 第1章

第1章

落魄年轻人1881年(清光绪六年)秋。

山东威海卫近海的两个小岛——日岛和刘公岛上人声鼎沸、万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成千上万的夫役、官兵和前来助工的男女民众,有的运砖石,有的抬木料,有的挖地基,正热火朝天地修炮台,建军港。龙旗、彩旗迎风招展,歌声、笑声响成一片。离此不远的威海卫小镇上,更是商贾云集,摊贩众多。商贩的叫卖声,劳动号子,开山炮声和市声,组成一曲生机勃发的动人乐章。

一个年轻的小兵,步履蹒跚地徜徉在小街上。他身材瘦小、面容憔悴,肤色黝黑,身着破旧小兵服,开裂的软底快靴,盔式兵帽下压着一条枯黄发辫。他已经几天没钱住店,没正经吃一顿饱饭了。他一步三摇,漫无目的地走着,越走越累,越想越饿。突然胃里一阵抽搐,一阵燥痛,眼前一黑颓然倒地,失去知觉。

众人围拢过来,七口八舌地议论着。薛掌柜分开众人,抱起小兵回到白己小店放在里屋土坑上:“闺女,快拿套煎饼果子,再来碗豆浆……”

应着,一位十五、六岁颇有几分姿色的姑娘,手脚麻利地端着食品进屋来。在父女搀扶下,灌进小兵大半碗豆浆,不一会儿,小兵清醒过来,瞅瞅薛掌柜,看看薛姑娘,接过姑娘递过来的食品,风卷残云般把它吃光。薛掌柜不时提醒,孩子,慢慢吃,慢慢吃……香甜可口的煎饼果子终于填满他不争气的肚子。他羞涩地抹抹嘴,拱手道:“大叔,您的救命之恩,晚生终生难忘,我会永远记着您的。我身无分文,等安顿下来,定当加倍奉还。”薛掌柜大度地一挥手:“咳,小意思,不必介意。你叫什么,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到了这里?”小兵说:“晚生叫段祺瑞,安徽合肥人,在淮北宿迁当兵,得知威海卫建军港,特来投效,日后也好有出头之日。”薛掌柜咕噜噜抽着水烟袋说:“有志气!你千里迢迢来这里可有亲人?”段祺瑞叹道:“唉,晚生有位堂叔叫段从德,在这里当陆军管带,我找了两天,可他几次搬迁,没有找到啊。”薛掌柜高兴地说:“咳,你算问对人了,段管带人极好,不断地光顾我的小店儿,正巧我知道他的地址。”段祺瑞喜出望外,说:“太好了大叔,太谢谢您了!”说着,给薛掌柜深鞠一躬,背起行李想走。薛掌柜说:“慢着,你还是洗洗脸吧。”

薛姑娘端来温水,拿来毛巾、肥皂。段祺瑞既矜持又羞涩地洗了脸。原来他是个既俊秀又白皙的小伙子。他转过身,一直依门而立的薛姑娘,一双含情脉脉的大眼睛正羞答答地看着他。段祺瑞的脸红了,赶忙低下头,彬彬有礼地说:“多谢姑娘关照。”姑娘仓促还礼,越发显得小鸟依人。二人情不自禁地凝视片刻,姑娘闪到一边,让段祺瑞通过。段祺瑞感到像在火炉旁经过一样周身炽热……段祺瑞按照薛掌柜告诉的地址,很快在刘公岛一所小四合院里见到堂叔段从德。堂叔打量着这个灰头土脸、邋里邋塌的小兵,怎么也无法与将门之后联系起来。段祺瑞抑制着激动说:“德叔,我是从文之子祺瑞呀,你不认识我啦?”段从德终于记起:“啊,你是祺瑞,我的好侄子,十几年不见,你长大了!”

段从德亲切地把他拉到身边,问段祺瑞:“你不是在宿迁兵营做事吗,怎么来到威海?”段祺瑞叹道:“唉,说来话长啊……”

……段祺瑞祖籍陕西省开阳县,其祖上几经迁徙,落户合肥大陶岗村,祖辈以务农为生。到祖父段佩一夜之间成了政治暴发户。

其实,他只有粗通文化,也是“泥腿子”。1851年(清道光三十年),太平军运动兴起,朝廷下令地方组织地主武装团练,镇压日益兴起的太平军运动,段佩应征入伍。由于他颟顸猛勇,忠心事上,很快擢升哨官、管带。1861年,李鸿章在家乡编练淮军,皖北团练纷纷投到他的麾下。因得李鸿章赏识,不几年,段佩当了提督衔记名总兵,并授予巴图鲁(满语:勇士)勇号振威大将军,成了军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段祺瑞8岁那年,段佩衣锦还乡。但见伞盖云集,前呼后拥,州县官僚政客,名流俊彦,远接近迎,争相溜虚拍马。这给段祺瑞幼小心灵以重大影响,无形中视爷爷为追求目标。

段佩本想在子代中找到子承父业,光宗耀祖之人。但他们或游手好闲、或粗俗颟顸胸无大志。于是,他寄希望于聪明灵利、刚愎自用的孙子段祺瑞。回职前他问段祺瑞长大干什么,他说,当大官儿,比爷爷还大的官儿。段佩把孙子揽在怀里高兴地说,好小子有出息!你想不想跟爷爷去任上?段祺瑞坚定地说,想!就这样,段佩把孙子带到宿迁大营,安排在一所最好的学堂就读。

段祺瑞天资聪明,且勤奋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因为他是总兵的爱孙,老师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没事时,爷爷常带他去兵营、炮台、演兵场,讲述老一代杀敌立功的故事。所到之处,无不笑面相迎,百般迎合。久而久之,使段祺瑞形成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性格。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在他幼小心灵里,对勇武生活产生深厚感情,7年的“子曰诗云,之乎者也”,打下牢固基的儒家思想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雄心勃勃,编织着武威美梦时,突然,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他15岁那年,心中偶像,生活靠山,敬爱的爷爷猝死军中。段祺瑞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他将祖父灵柩扶归故里安葬,不久又回营中,当了一名戈什哈,期盼重续飞黄腾达之梦。无奈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过去的笑脸变成冰脸,对他呼来唤去,颐指气使……谁知祸不单行。一年后家中传来噩耗:父亲段从文被人仇杀,连个囫囵尸首未能保全。作为长子的段祺瑞,急匆匆赶回家中料理丧事。在母亲的帮助下,丧事料理的圆满周到,各方关系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他的处事才能和应变能力。邻里乡亲齐声称道……然而,段祺瑞回营不到一个月,心中悲痛尚未平复,又一桩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了:他的慈母突然抱病身亡!段祺瑞脆弱的神经,经不起这石破天惊的打击,一月前,母亲还送他到十里长亭,依依惜别,怎么会旦夕之间阴阳两隔?母亲,可谓贤妻良母,女中豪杰。17岁嫁入段家,上有难缠的婆婆,下有刁钻刻薄的小姑小叔和妯娌,丈夫终日酗酒赌搏寻花问柳。母亲既主内又主外,支撑一个庞大的家。她办事公道,身体力行,对子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不呵斥打骂。因为段祺瑞是长子长孙,母亲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和情爱特别多。爷爷死后段祺瑞痛失靠山,曾长吁短叹。母亲说,没有一棵参天大树是靠攀附成材的。段祺瑞当兵归来抱怨苦累,母亲让他背诵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

不到两年接连发生三次不幸,几乎将一个年轻人击倒,仿佛一夜之间他长大了,变得成熟起来。他是个不肯向厄运低头服输的人。他警告自己要擦干眼泪,挺直腰杆,你是长子长孙,许多亲朋故旧邻里乡亲在看着你,你的仇人在盯着你,幼弟幼妹需要你,你不能倒下去!他把母亲谆谆教诲的古训复读多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把忠心事上的老管家、姥姥和几位堂叔伯请到跟前,精心评估家财,谋划未来的吃穿用度,精打细算丧事花销……在一个16岁孩子料理下,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置得圆圆满满,显示出小主人的过人才干,亲朋故旧无不交口称赞,心悦诚服。

后事安排停当,他决定回宿迁赴任。家人一致劝他留下来,经营这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家。但他认准的路从不动摇,他义无反顾地走了。家境陡落,超重负荷,世态炎凉,使他变得更冷峻、偏执、也更任性孤傲……段祺瑞向堂叔叙述完不幸遭遇后说:“德叔啊,侄儿在宿迁苦干两年,实指望有出头之日,无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终非长久之计,更非祖父所愿,故此投奔叔父以求发展。”

段从德见祺瑞虽然文弱落魄,但眉宇间透着一股执著与英气,举手投足间显出有教养,有文化的内涵。凭着这股韧劲和顽强,说不定日后真能成就一番事业。

段从德面有喜色,说:“嗯,不错。中军文案正缺一名哨书(文书),明天我跟提调说说,你去面试如何?”段祺瑞喜出望外,说:“好好,我去。多谢叔父栽培。”

段祺瑞果然不负重望,一举通过面试,在中军营务处当了一名哨书,从此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段祺瑞性格内向,做事精细,担任哨书后,早点卯,晚离营,少言寡语,埋头苦干,从不在人前人后说三道四,拨弄事非。对长官交给的任务,无不认真去做,力求做好;对同仁谦和礼让,不卑不亢。公事不忙时,他不串岗,不扎堆,不溜号儿:他利用余暇,潜心攻读《礼记》、《尚书》、《左传》等经典著作,儒家思想进一步形成。哨书工作是舞文弄墨,这对他是绝好的学习机会,加上个人勤奋刻苦,文牍学术有很大长进。这种平静如水的生活,段祺瑞一干就是三年。但他不满足蹈常袭故的文字游戏,幻想龙骧虎跃的光大人生。

1884年7月,有两位颇具远见卓识的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请准仿效西国武备书院制建立学堂,遴选德弁充任教习,挑选营中精健聪英,略通文义之弁目入堂肄业……一年后,届时将头批学生发回各营,由统领量材授事……”朝廷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这天,段祺瑞在登记公文时,发现周氏兄弟的奏折,李鸿章建立天津武备学堂的奏章和兵部的批文。段祺瑞大喜过望,一连读了几遍。他想,人生如赌搏,赌赢了飞黄腾达,赌输了一败涂地,但不赌永远赢不了。在这因循陈腐的营伍里,再混十年八载也无出头之日,不如换一种活法,到外面搏一搏,闯一闯,说不定能混出点名堂来……思来想去,他主意已定,揣起公文去见堂叔。

堂叔看过公文后说:“发达国家都是先建陆军后建海军,或陆海军并举,但我国水师学堂已组建5年,而陆军学堂今年才建,这说明出身行武的掌权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相当抵制,因此,你选择这条路怕很难有所作为呀!这几年你干得不错,你们提调有意提拔你做文案(秘书),这个差事不担惊受怕,不必出操跑勤务,薪水不低,权力不小,何必好高骛远,舍本逐末?我们这里的水师学堂毕业生不少,他们受排挤,遭冷遇,终日无所事事。估计陆军学堂毕业生也好不哪去,你要三思啊!”

段祺瑞是个不甘平庸,性格坚定的人,他知道堂叔会这么说。因为,堂叔也是行武出身,十五六岁当兵,棚长、哨官一步步熬上来的,40多岁才熬到守备衔。他已经志得意满,不思进取了。但我段祺瑞不想安于小成,我要活得比叔叔、比爷爷更出色,更辉煌。于是,他委婉地说:“侄儿深知叔父疼爱小侄,但我认为我国乃天朝盛邦,人杰地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过辉煌功业。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式微,每况愈下,西方列强欺负我们,连小小日本也凌驾于我国之上。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我们因循守旧,积贫积弱吗?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学习列强整军经武,编练新军。此乃当今之潮流,不可阻挡,人们的观念会发生转变,武备生必有扬眉吐气的一天。小侄正是看好这步棋,才迎难而上的……”

段祺瑞之于段从德毕竟不是亲生,假如因自己的阻拦而耽误他的前程,不仅对不起祺瑞,也对不起死去的兄嫂。这种事还是由他自己做主吧。他说:“你说得不无道理,如果你执意如此,我不拦你。明天我去跟提调说,我相信这点面子他是肯给的。”段祺瑞高兴地说:“有劳叔父操心,瑞莫齿不忘!”

段从德转换话题,问:“听说你已经订婚,不知是哪家闺秀?”段祺瑞说:“祖父在世时,就给小侄订了终身。女方乃合肥同乡吴小姐,长我两岁,出身官宦之家。岳祖父与祖父同营为官,相交甚厚。吴小姐曾与我同窗数载,人很不错……”段从德说:“好啊,可谓门当户对。过了年你1岁了,该成家了。我帮你请两月事假回家完婚,顺便复习功课。考上你去上学,考不上回来供职,做两手准备。”段祺瑞说:“叔父虑事甚周,小侄无话好讲。”

数日后,段祺瑞告别叔父,兴致勃勃踏上归途。他的心情与来时大相径庭。那时,亲人亡故,前途暗淡,他似一片激流中的枯叶,不知命运会把他抛向何方?今天,心里装着两件大喜事,所以,一路车船并举,风雨兼程,却不觉苦和累。

坐在车上,他不期而然地想起未婚妻吴光瑛。

……段祺瑞8岁那年,爷爷把他带到苏北重镇宿迁大营,安排在兵营附近一所私熟读书。老师是当地有名的李先生。光瑛与段祺瑞同桌,她不仅人长的花容月貌,而且才气过人,在历次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在伯仲之间。虽然她比他大二三岁,却显得成熟许多,懂事许多,总像大姐姐一样关心他,呵护他。他们两小无猜,情深意笃,上学一起来,课后一起玩,晚上一起做功课。两个小家伙像一对叽叽喳喳的小鸟,日子过的十分开心。

宿迁地处淮北,交通发达,水网纵横,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淮军重要营地。宿迁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家家户户养蚕织布。这里还是西楚霸王的出生地,有项羽亲植的霸王槐,还有多姿多彩的落马湖。段祺瑞和吴光瑛,不只一次地手拉手,肩并肩浏览这醉人的风光盛地,在霸王坟前互发感慨……两年后,双方老人见他们郎才女貌,门弟相当,为他们悄悄订了婚。但两个当事人却一直蒙在鼓里。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孩子,久而久之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一颦一笑中悟出其中奥秘。从此,他们的关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吴家怕闹出闲话,先是把光瑛转入女校,再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支配下,干脆退了学。段祺瑞虽然表面镇静如初,但心里颇感失落。他多想再见见她的倩影,听听她银铃般的声音啊……几年后,段祺瑞的祖父去世,他终于在一群致丧佳丽中见到她熠熠生辉的身影。这时,她已经17岁,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虽然他们无缘说上一句贴心话,但仅仅瞬间的目光交流,已经给他苦涩的心田许多慰藉。

当段祺瑞接到父亲噩耗,悲悲切切准备行装时,房开处闪进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他就是光瑛的弟弟,后来活跃在政坛的吴光新……当时,他左顾右盼,神秘兮兮地交给段祺瑞一封信,飞快地跑了。那是光瑛的一封披肝沥胆,情深意切的情书,既有对人生无奈的叹息,又有身遭不幸的同情;既有含情脉脉的抚慰,又有入情入理的规劝……这封信成了他直面人生,锥股自强的精神动力。

母亲过世后,段祺瑞万念俱灰,几难自恃。当他急急忙忙往家赶时,突然,在宿迁郊外的桑田边,意外地见到满脸泪痕,痛苦万端的光瑛!刹那间,段祺瑞愣住了,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可以想见,在痛苦交加,举目无亲的万难时刻,突然见到红粉知己是何等快意?若不是囿于传统束缚,他定会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大哭一场的。

光瑛悲悲切切地说:“好兄弟,人死不能复生,你要节哀顺便。母亲要我给你送来一匹马,还有我个人的一点积蓄,算我对老人的一份孝心吧。你要记住‘天将大任于斯人也’的古训,要振作起来,不要被厄运压垮,我相信你……”

段祺瑞不是好动感情的人,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恃才傲物是出了名的,但此时此刻也动了真感情,泪眼婆娑地推辞拒授,光瑛柔情似水的说:“祺瑞,你跟我还见外吗?别伤我的心吧。”段祺瑞忘情地握住她的手,这是他们情窦初开的第一次握手,感到无比幸福与温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