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清末拐点 > 第6章 说服

第6章 说服

李莲英微侧目看了已经走出去的光绪,恭身对着慈禧说道:“恭喜老佛爷,老佛爷教导有方呀!”

慈禧自然明白李莲英夸赞的意思,对这李莲英的马屁自己也是欣然接下。

要知道慈禧能够如此宠爱李莲英,很大一部分就是李莲英会看着慈禧的态度拍马屁。

慈禧也是看了一眼光绪离去的方向,眼中的得意仿佛藏不住一般流露了出来。

自己的奴化教育效果显著,自己又可以独揽大权。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这就是最开心最得意的事件了。

……

书房中

翁同龢就在光绪的会意下特意支开那些太监宫女,只留下光绪与翁同龢独处。

“皇上,说实话我都有些小看你了。”

翁同龢看着前方这个面孔极度年轻的光绪,在回想在御门听政时的表现。不禁响起一句“少年皇帝顶半天”

光绪面对翁同龢有些拍马屁的话,自然也不会有过多的情绪。随即再次开口道:“老师,目前我们的局势还是很危险呀!”

随即说完,再次开口道:“老师,家与国你怎么看?”

翁同龢虽然心中很是疑惑光绪为何如此问,但还是沉思一会开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先有家才有国,家为小家,国为大家。治好小家,方可顾大家。循循序渐进,方可称家国。”

光绪也不评价,闭着眼睛一脸深沉道:“若是把这家国说成国家如何?”

翁同龢嘴里反复琢磨着“国家”俩字,几十年的家国观念让他也是想不出国家俩个字的含义。但心中对国家俩字从浅面上看就是有国才有家,强调国的重要性。但他内心又感觉光绪问的不是这个,所以甚是磨难。

光绪看着抓耳挠腮的翁同龢,自然知道是这种结果。

这个时期的国家观念还没形成,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对侵略者都是消极抵抗,很少人去豁出性命跟侵略者拼死一搏。因为这个时候的人们觉得,我没有这个义务。只要不触及我的个人利益,我干嘛去抵抗。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是在抗日战争才慢慢形成的,那时候的中国才叫中国。

光绪看了一眼翁同龢,随即淡淡说道:“想出来了吗?”

翁同龢有些颓败的摇摇头道:“皇上,臣想不到”

这小小的态度也算是看出翁同龢倒也实诚,能屈能伸。

光绪开口道:“国乃家之因,家乃国之果。无因,则无果。”

翁同龢也是聪明过人,惊骇道:“有国才有家,国为先,家为后。因果如此而来,皇上妙哉!”

翁同龢也是明白这不是简单的顺序变换,而是这其中的意义。

官兵为何会屡屡战败,贪生怕死等等。

这些都可以用这俩个字来凝固,来改变。这对大清来说,这就是治国大方啊。

……

翁同龢想了很多很多,脸色微红兴奋。

光绪望着翁同龢这样子,心中也是感觉有些好笑。随即再次说道:“老师,你与李鸿章等人的恩怨就此了解如何?”

翁同龢一愣,心中很是想不通。

要知道此刻自己才是皇上的依仗,皇上不重视自己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替李鸿章等人说话,要自己不再追究他兄长翁同书被李鸿章等人的弹劾事件。

自己心中自然郁闷,但回头一想面前这位是皇上。也不好把情绪发泄出来,只好忍着。但光绪自然能看出翁同龢心中的不服,莫然开口道:“是不是不服”

翁同龢低头作辑道:“臣不敢。”

光绪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指着翁同龢呵斥道:“你有什么不敢,你敢。你胆子很大啊!为了那屁点事,就处处针对李鸿章的洋务。你可知洋务的重要性”

翁同龢被光绪这一行为,也是愣住了。微微看了一眼光绪,见他一脸怒气。急忙低下头,但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看不起光绪的。不服气道:“臣不知!”

翁同龢把话题从新抛给光绪,不管等等你怎么说。反正都是你自己解释的,跟我无关。

翁同龢的算盘,光绪自然知道。随即开口道:“国家国家,国强家定,国乱无家。现在我大清怎么变强,唯有洋务。列强侵略,屠杀吾等同胞。难道你家中没人被害因而对他们的行为不感到愤怒吗?洋务是关系着我大清能不能变强的重要一环,你怎能因为个人辱节而害得国家利益而不顾?你可是未来的大臣呀,眼光怎能如此偏薄。”

光绪先是用大义压住翁同龢,在许以糖果安慰之。

翁同龢果然如光绪想的差不多,有些苍老的身体略微有些颤抖。嘴皮也在颤抖着,似乎在想说些什么来着。身体慢慢下沉,但被光绪搀扶着。

虽然光绪此刻还是个小孩,但动作已经出来了。已经够证明此刻光绪对翁同龢的认可了,翁同龢感激涕零。挣扎开来,跪下红着眼睛道:“臣该死!”

光绪此刻再次搀扶他起来,轻声柔道:“*******,*******。”

翁同龢红着眼,可见他的思想已经有渐渐的开化趋势。光绪自然心喜,也是能够为下一步计划做好了准备。

翁同龢闻言,颇有些感触的点了点头。作辑道:“臣定不会辜负皇上的厚爱,为国家强盛而努力。”

光绪满意的点点头称赞道:“老师,汝能醒悟甚是欢喜啊!”

随即再次开口道:“你对英吉利,法兰西,怎么看?”

翁同龢想了想,作辑道:“坚船利炮,经济发达。不过个个不及我大清俩省之大”

光绪闻言,也是点点头。翁同龢原先他就有读过一些外国书,对那些国家也算有些了解。但始终带着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源去论述这些国家,这也是这个时代大清思想的毛病。

若想改变翁同龢的这种思想,唯有让他去亲身经历一下才能。不过翁同龢目前又是自己最大的政治依仗,而且有公务在身估计也走不开。

不如让其他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