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乱世晋隋 > 第三十六章 王马之争

第三十六章 王马之争

王敦率大军干脆住在了建业,想找一个良辰吉日行篡逆之事,司马绍只能用不断为其加尊号的方法拖延时间。令王敦颇为恼火的是,群臣反对也就算了,连王家子弟都不支持他。族弟王彬日夜劝谏,王敦竟起杀心,王彬干脆搬出哥哥王澄的遗像,王敦这才作罢。王家虽然人多,但也禁不住这么杀。

王导比堂兄清醒得多,他心里清楚:这个天下不是随随便便易姓的。王家势力再强,也不可能对抗全天下,皇室尚未失德,再由王敦这群人折腾下去,局面将无法收拾。因此,他劝王敦早日离开建业。

王敦临走前,给一大家子都封了官,如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王敦加尚书令等,这些人虽然表面上接受了王敦的任命,但心都是向着皇室的。侄子王允之甚至自愿充当皇帝眼线——此时的王敦,已经众叛亲离。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离开建业后不久,王敦突然得了重病,病情急剧恶化,不几日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王敦自知大限将近,就把心腹钱凤等人叫道病榻前交代后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给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解散军队,命人到建业请罪;中策,撤回武昌,割地自立;下策:趁自己还没死,火速发兵建业,彻底废了皇帝。

这三条计谋传到钱凤耳朵里,彻底颠倒过来。王敦还活着,当然不能造反,钱凤于是和左司马温峤密谋:等王敦这个老小子死了再干!温峤正是司马绍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他表面上点头称是,待钱凤走后,连夜赶回建业,向皇帝报告情况。

第二天,侍卫报告王敦:“温峤不见了!”王敦听后,大喊不妙,被这孙子卖了!他顾不上处置钱凤,立即发兵东下,上中两策完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也意味着王敦放弃了最后一次扔下屠刀的机会,史书会这么记载:王敦,东晋叛臣。

王敦,东晋叛臣。

在用将问题上(王敦连病榻都不能下,不可能带兵),兄长王含自告奋勇,请求率军出征。事情因王家而起,最后由王家人解决,再好不过。王含询问王敦:“一旦事成,天子当如何处置?”王敦说:“祭天仪式尚未进行,司马绍算什么天子!杀了便是!”

建业。

司马绍听完温峤的汇报,立即发兵讨伐。他任命王敦为大都督(虚衔一个);温峤防守石头城;祖约(祖狄之子)苏峻等人护卫京师;郗鉴为右卫将军,引军出征;司马绍则据守建业最后一道防线,皇宫。这可以算是司马绍所能组建的最豪华的皇家阵容了,至于效果如何,不妨让我们擦亮双眼。

既然人都到齐了,开打!

王含率领三万人,从水陆两方面行军,很快抵达秦淮河南岸(秦淮河就在今天的南京城内),温峤见状,烧毁了秦淮河上的所有桥,并派兵把守所有渡口。王含无法渡河,就地驻扎下来。温峤趁王含立足未稳,紧急招募了一千勇士,以夜色为掩护向对岸突击,王含军大乱,被杀者不计其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千人的统帅正是段匹磾之弟,段秀。

王敦接到战报,急火攻心之下,死了。王应怕影响军心,隐瞒了王敦的死讯,并且将尸体就地掩埋(王敦一辈子叱咤风云,死后竟是如此凄凉)。做完这一切,王应假借大将军名义,命前线部队继续进攻。

主将一直不露面,将士们开始怀疑王敦是不是挂了,正巧寻阳太守周光带人来投靠,王应苦苦阻拦,不让他拜见王敦。周光更加确信王敦已死,他命人四处散发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终于传到了王含军中。

王含手下的士卒有不少是慑于王敦的威严才拿起武器的,没几个人心甘情愿的替他卖命,而王含又没什么威望,“双管齐下”,秦淮河南岸的叛军迅速作鸟兽散。大势已去,光杆司令王含索性去荆州投奔刺史王舒去了。王舒率大军迎接,并没有把王含迎入府第,而是把他扔进了长江喂鱼,钱凤等人亦被灭族。有意思的是,王导因为平叛有功,受到重赏。

王敦之乱至此彻底平定——为时两年,若干王家子弟被杀。不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声势浩大的内乱。

王敦兄弟为东晋的建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王敦在外,王导在内。两人的分工本来非常默契,但随着王导势力的膨胀,司马睿渐渐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迫,为了对抗王家,司马睿重用江东士族,如刘隗等人。这极大地威胁到以王敦为首的中原士族的利益。在这种大背景下,王敦起兵反叛。

结果呢?看似皇室取得了胜利,实际上王导仍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而且有了王敦这个教训,明帝及其继任都不敢轻易挑战以王导为首的中原士族的权威。王导虽然身为平叛总司令,但在叛乱中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尽管如此,司马绍还是厚赏王导,这也可以看做是皇族的妥协。

皇族、中原士族、江东士族,这三者矛盾一直伴随了东晋一百多年,终其东晋一朝,都没能得到彻底解决。

有点说教的意思了,别说读者,就是作者都觉得无聊,但又不得不说,这些东西虽然枯燥,但对于认清历史的本质大有裨益。读史使人明智,智在哪?就隐藏在一系列史事的背后。

王敦之乱平定后,陶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兼任荆州刺史。看似威风,实则不然,雍梁之地早已划入前赵版图,这个任命有那么点自慰的意思。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升官了,陶侃身为吴人,能担此大任,可以说是中原士族向皇室妥协的产物。

又说教了,打住!下面说点有意思的。

前赵在刘曜的治理下,颇有些风生水起。人呐,一旦吃饱了就想找点事做,后赵石勒太强大了,此人的麻烦万万找不得。目光绕国界线转了一圈,刘曜大笔一挥,把目标定在了凉州。

张轨死后,张寔接了老爸的班,张寔在任期间,经历了一场叛乱,最后与叛贼刘弘同归于尽。张寔死后,政权交到了现任皇帝张茂(张寔之弟)手上。“皇帝”一词需要强调。张轨一直以凉州刺史自居,他死后,西晋旋即灭亡,儿子张寔于公元320年建立凉国,史称前凉,前凉虽然建立,但一直沿用晋朝年号,至今未改元。

刘曜亲率大军二十八万,于长安发兵,由陇上(今泛指陕北、甘肃等地)西进,攻打前凉。赵军前锋刘咸向冀城(今甘肃谷县)进攻;呼延晏出兵桑壁(疑山西永和县)。刘曜仗着人多势众,沿黄河排开阵势,兵营长达一百多里,一百多里,什么概念?

刘曜下令这二十八万人同时击鼓,河水被激起阵阵水雾。前凉的沿岸守军还以为地震了,纷纷逃命。刘曜放出口风,要兵分一百路进攻!平均每里地三千人。如此之强的攻势,不得不让人胆寒。

刘曜的前锋部队顺利渡过黄河,兵锋直指姑臧(今甘肃武威地区),姑臧可是前凉的都城!眼看凉州不保,不少人劝张茂让出姑臧以避其锋锐,凉州就那么大,能跑到哪去?说白了就是劝张茂跑路。

张茂却不慌不忙地安慰众人:“敌军虽然号称二十八万,但这些人十有**是临时拼凑的,真正肯替刘曜卖命的没几个人,此为其一,大军劳师远征,后勤军需必然无法供应,此为其二,我们只要固守成池,不出二十天,敌军不攻自破!”

自己有几斤几两,刘曜还是拿捏得很准的,正因如此,他一直不肯渡河,只是派前锋袭扰姑臧周围。

刘曜的粮草果然出现了供应危机,只是碍于面子,死活不肯撤军。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啊!张茂也开始着急,万一刘曜脑子一热渡河作战,到时候会很麻烦,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封降书,派使者交给了刘曜。

刘曜好容易找到一个台阶,赶紧撤军。一场稀里糊涂的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点到为止了。刘曜刚撤回去,就接到一份战报:后赵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