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千秋皇明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杨嗣昌 孙传庭 洪承畴

第一百六十七章 杨嗣昌 孙传庭 洪承畴

三日时间不短,但也不长,在不经意间很快便一晃而过。

“殿下,杨嗣昌、孙传庭与洪承畴已经到了,正在府外等候召见。”陈清越步入书房,轻声对正在阅读《资治通鉴》的他轻声道。

“清越姐,命人将他们三人直接带到书房来吧,”朱由楫点点头说到,“对了,清越姐,顺便去将还在睡懒觉的两个小丫头也叫起来吧,这都已经快日上三竿了。”

杨嗣昌、孙传庭与洪承畴三人被王府内侍直接引到了朱由楫的书房外,“三位大人,殿下已经在书房,三位自行入内即可。”言毕,也不管三人径直将他们留在书房外,转身走了。

三人顿时有些面面相觑,还是杨嗣昌率先走了进去,孙传庭与洪承畴二人这才跟在后面入内。

三人前些日子在接到圣旨,被任命为少年新军文化教导的时候,初始的时候都是满腹的疑惑与不解,尤其是孙传庭,更可以算的上是一脸懵了。

孙传庭字伯雅,号白谷,山西代州振武卫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他中进士后外放为官的时间比较早,在永城知县任上的他对京师最近发生的事情并不知道晓,不过对于朱由楫的名声此前还没有外放为官,尚在京师的时候也是多有耳闻的。

而且此时的他在朝廷当中,还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官场新丁,按理说在官场之中并没有什么名声,不知道身为兰陵郡王的朱由楫是从何处知晓他这号人的?他自问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更无什么过人的才干?

不过既然是圣旨,身为臣子的自然要遵旨而行的了。所以当即收拾好行装从永城知县的任上回返京城。

杨嗣昌,字文弱,自号肥翁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人。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春闱进士及第,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现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

在接到圣旨任命,初始的时候除了短暂的疑惑和不解外,很快便不再多想。他的父亲杨鹤,早在朱由楫还只是三皇孙并没有被万历册封为兰陵郡王的时候,就已经和朱由楫有所往来了,那个时候的兰陵王还要他写了一篇关于辽事的文章,他明白自己那个时候应该就已经进入了这位兰陵王爷的视线。

何况,杨鹤如今可以算得上的是彻底的投靠了朱由楫,杨鹤自然也会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一些提点。

洪承畴,字彦演,自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

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赴京参加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现在刑部任员外郎的洪承畴,对京中的一些事情多少也有有些关注,而且从历史上的表现来看,此人的心机当是三人中最为深沉的。所以在除了最开始接到任命他为少年新军文化教导的圣旨时有些意外,虽然心中也有着和孙传庭一样的疑惑,但是很快便被他统统的按捺下去了。

没想到朝中各党文

人还在互相争夺着的少年新军文化教导之职,竟然莫名其妙的落到了自己头上。

不过以他的眼光和智慧自然不难看出万历对朱由楫的疼爱,能够成为少年新军的文化教导,在他想来,如此一来也好,将来对自己的仕途总是会有些好处的。

三人入内后,不自觉的开始暗自打量起书房内的各般布置、陈设。隐有清淡的檀香飘散在房内,梨木制的书架上整齐的放着不少书籍,镂空雕花的窗户中映透着几缕阳光进来,让房内并不昏暗,反而有几分明亮雅静。

雕花檀木的书案摆放着三.四套文房用具,并有数卷名人法帖......

书案后正有一少年安静的捧着一本《资治通鉴》,看得入神。

三人不敢出声打搅,只能安静站在一边。

半晌之后,当少年放下书,视线从书上移开,目光转向三人的时候,三人忙拜见行礼,“拜见兰陵王殿下!”因为三人都是文官,所以在行礼的时候都自称的是下官某某某。

朱由楫这才认真的打量着三人,同时在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了他所知道的关于三人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画像。

只见左边首位上的杨嗣昌,生的到是相貌堂堂,身量不高只是中等,不过因为或许是人近中年的原因,整个人看起来感觉略微有些发福。一双大耳朵加上略显厚重的耳垂,配合圆目狮鼻的鹅蛋脸,天庭饱满,地阁略显不足,单看相貌倒也可以称的上是不凡了。

历史上的杨嗣昌在崇祯年间出任大明首辅,影响未来的大明朝局至少二十年,“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曾经一度打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寇势力差点儿覆灭殆尽;而且比较清晰的认识到了大明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制定了先与关外建奴议和将其稳住,集中全力先扑灭内地的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只可惜朝中的反对声音太大,加上朝堂上额争权夺利,两个政策最终都以破产而告终。

只能说时运不济,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湖广重镇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身患重病在身的杨嗣昌闻听消息惊惧交加之下自尽而亡,死的时候54岁,死后还被张献忠开棺戮尸。

孙传庭与洪承畴二人年纪相仿,算算年纪都还没到三十岁。

中间的孙传庭生的也是一表人才,中等身材,有些偏瘦。相貌端正,唇方口正,剑眉朗目,标准的国字脸,衣袍整洁。站在那里面色从容,双眼明皎清澈,没有普通读书人身上的酸腐气,相反还隐隐的透露着一丝自信的轩昂。

历史上的孙传庭曾被后世许多人评价:传庭死,大明亡!

这句评价多少有些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这句评价便不难看出,孙传庭其人在飘摇的明末朝局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崇祯九年,自请缨任陕西巡抚,在榆林建军,由此踏上军事生涯,将其军事上的天赋才干展露无遗,数月不到的时间,子午谷初战便生俘高迎祥,李自成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在逃到川、陕、甘交界的山区里面打游击。次年在友军配合之下,稳定整个陕西关中........

无论是在执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作战,还是在继杨嗣昌、洪承畴之后任大明最后一位督师独自撑起剿灭农民起义的战局,其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可惜,这样一位

军事天才和杨嗣昌一样,也是一位时运不济的,摊上了崇祯这麽一位做什么事都喜欢急功近利的老板,崇祯十六年,在崇祯和朝廷的连番催逼下,孙传庭不得已仓促出潼关与汝州决战,兵败损失四万余人,然后潼关丢失,被李自成十万大军围攻,51岁的孙传庭战死,大明朝廷最后的帅才和关内最后的官军精锐没了。

结果李自成从容不迫的围攻北京,自己那位五弟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挂东南枝。

三人中,站在最右边的洪承畴,在排除了他投降螨清做了汉奸不谈的话,也是可以称得上一代人杰,无论是其在军事还是政务上都有极高成就了,当然如果此人帮助螨清镇压反清运动,迅速占领稳定江南、灭亡南明也算他的功绩成就的话。

单看相貌来说,鼻正唇薄,五官分明,顶平额阔,洪承畴一点儿也不比杨嗣昌和孙传庭差。所不同的是,他的皮肤要显得偏黑一些,身材也显得更加偏瘦小一些,这或许是与他身在福建靠近海边,从小又家境贫寒时常帮着母亲干活有关。

要不是他脑海中的历史只是明确告诉他洪承畴降清了,朱由楫完全看不出洪承畴有一点儿做汉奸的潜质。

洪承畴走上军旅生涯,成为影响明末历史走向的风云人物,还是崇祯二年,因为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给了洪承畴领兵的机会,解了韩城之围而开始的。次年任延绥巡抚,一点儿也没有遵从上司杨鹤的招抚政策,反而大力剿匪、杀降,从崇祯四年到十二年,无论是打配合也好,还是率兵作为主力,或是成为主帅之后,对待流寇和农民军就是一个字“杀!”

还得了一个无论是朝廷还是流寇都认可的“洪阎王”称号!多次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逼入绝境。

对于洪承畴这一点,朱由楫还是很欣赏的,心有铁血,手段狠辣!熟知明史的他可是深知,明末所谓的“流寇”、“贼军”“贼军”剿而不死,就是因为这些人喜欢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趁着大明朝廷放松了警惕后再反,李自成、张献忠这一手就玩儿得很溜。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调任蓟辽总督,率领十余万精锐在山海关、锦州一线与黄台吉螨清八旗主力对峙。十四年春,原本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的洪承畴,在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崇祯也希望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与螨清进行了最后的战略决战,结果松锦之战,明军十数万人土崩瓦解,朝廷在关外再也无力组织螨清。

自己也被螨清生俘,然后降清了,被黄台吉放到了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中,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还是很防范他,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没有给他任何官职。

螨清入关后,多尔衮开始启用洪承畴,然后就有了他的一些列汉奸行为......

一边打量着杨嗣昌、洪承畴与孙传庭三人,朱由楫一边暗自在心里面想着这三人的历史资料。

他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告诉他,这三人的才能是绝对的统帅之才,虽然此时的三人都还只是六、七的小官,还没有经历过明末战火的洗礼,还不是明末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但是,他们如果仅仅只是用来做少年新军的文化教导,那就太屈才了。

所以,他不禁在心里思量起来,对杨嗣昌、洪承畴与孙传庭三人,自己要如何用他们,现在可没有机会让三人独自领军。或许,让三人暂时做自己的幕僚参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