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草莽将军 > 第三章 进 城

第三章 进 城

果然,这场比试真是激烈,小比试、大比试下来,竟然都打成了平手,只好等到总比试时一决高下了。.在总比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少爷们异常认真地准备着,着实让那些老爷们高兴的不得了。到了总比试这天,背诗、算数下来是平分秋色,只有通过比大字写的好赖定输赢。可就在评判前的一段时间,却出了乱子。

原来,参加比试的少爷争着给做评判的先生们敬茶水,结果,你争我抢,竟将放在案几上的用来比试的大字全给弄湿了。要知道当时学生写字用的都是麻头纸,见水就糟。这些孩子便开始互相埋怨,这个说我写大字费了心思,稳拿第一,哪个说自己写大字下了苦功定能夺魁,争着争着便扭打起来,比试场里一团糟,那还比的了,只好草草收场了事。

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大人知道了总比试那天发生的事是陆逊出主意搞出来的。原来,陆金宝、陆元宝按照陆逊的主意,去熏呼那几个富人家的孩子,那几个孩子知道惹不起人家,只有听他们的一起找陆逊。

陆逊就对他们说:“你们比试谁输了都没有好果子吃,准吃瓜落是不是?”

这些少爷说:“那自然。”

陆逊说:“你们要想不吃瓜落就按我安置的去做,听不听。”

有陆金宝、陆元宝压阵,在场的那敢不听。就按照陆逊的安置,后三场比试让陆金宝、陆元宝和几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胜出,这样六场比试这些少爷们打了个平手,这当中让陆金宝、陆元宝和几个成绩不好的孩子给评判大字的先生敬茶水,表面上是尊敬先生,让别的孩子认为敬茶水能得好成绩,到总比试时都抢着去敬茶水,这时故意弄撒茶水,将大字纸都湿了,然后假装互相指责扭打在一起,把场面搞乱,这样就比试不下去了。结果一切都按照陆逊安置进行,比试不了了之了。对那些老爷来说重要的是保住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不用破财,也就不在追究了,一来二去全村都知道了,都夸陆逊聪明。

陆逊退学后,除了帮家里干些家务外,他最主要的活儿就是去拾干柴,与穷人家的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由于他们村地处丘陵地带,荒山野岭多的是,加上他肯动脑筋,所以每次都是他挖的野菜最多,因此,小伙伴们都愿意和他一块挖野菜。日子虽然苦,但小陆逊也很快乐,和小伙伴们上山套野兔逮山鸡,上树摘野果,下河沟小蹊摸鱼虾,苦中有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力气的增大,开始能打柴了,除了够家里用为,多余的到二十多里的徐家镇买钱,补贴家用。最奇的是陆逊每次上山都背一代土,从不间断,到了他十三岁那年的秋天,他叫上一家人去收庄稼,可家里的那点地早收了,还去那收庄稼呀。

他爹娘和姐姐不知道咋回事,也扭不过他,只有跟着陆逊走了六七里来到一座荒山下,又爬到半山坡,这时再看,一家人又惊又喜,原来山坡上有大大小小十来片地,加起来有一亩多,地里都种着苞米,一看就知道收成不错。

一家人这才明白陆逊为啥上山总要背代土,可那来的种子和咋浇水呢?就问陆逊,陆逊说:“我没有和家里说,我到镇里去买柴,一来二去就和那些店铺的人混熟了,就求人家给找些零活,挣钱买种子,终于在今年种秋前攒够了买种子的钱”。浇水就更难不住他了,他在附近挖了许多小坑存雨水,虽不能满足,可也能顶一阵子。陆家凭空多得了几百斤粮食,那能不高兴,家里的生活一下宽松了不少,家里在也不象往年那么紧张了。

到了陆逊十四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切。

这年,媒婆给陆逊的姐姐陆小凤说了个婆家的,婆家是邻村青石岭的,姓张,男人叫张定山,女婿叫张连生。这张定山做些贩卖山货营生,,由于读过两年私塾,脑子也灵活,后来在新县县城里开了个店铺。

一次,亲家公张定山进山购货,正好路过陆家坡,顺便到亲家看望。张定山读过两年私塾,很尊重教过私塾的陆正德,两亲家想见自然高兴。

张定山一见到陆逊,就喜欢上他了,当他得知陆逊半途退学,很觉可惜,便对陆正德说:“陆先生,我有个不请之请,望你能够同意。”

陆正德说:“亲家公,有什么事尽管说。”

张定山说:“大侄子聪明伶俐,不上学实在可惜,现在成立办了新学,我想带大侄子到县城读书,你可愿意?”

陆正德一听,叹了一口气面有难色道:“不怕亲家公笑话,家里实在供管不起呀。”

张定山说:“这你不用做难,现在我店里正好缺人手,让大侄子到我那去帮工,请别人一样花钱,大侄子到了我那一来可以给我帮帮忙,二来可以上学,两不耽误,你舍得不?”

陆正德想了想后对张定山说:“又要让亲家破费了。”

张定山说:“咱都是亲家了,还那么客气,你要同意,我今天就带大侄子走。”

陆正德见亲家这么说,不好再推辞,只好同意。

陆逊要进城了。

陆逊家到县城有七十多里,他打小没去过那么大的地方,他到过最大的地方也就是二十多里的徐家镇卖柴,从没进过城,不知道城里到底是个啥样。只听别人将城里地方很大,有洋楼、有马路、有洋车,人很多,很热闹,这次不但要进城,而且是去读书,这是他梦里才敢想的事,现在就要成为现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路上他只觉的,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宽,地里的庄稼一眼望不到边。到了城里他的眼睛更不够用了,城里实在太热闹了,人多的都数不过来,他脑子也有点晕,直到到了张定山的店铺——顺发杂货店里,介绍他认识帐房刘先生时,陆逊才缓过神儿来。

这张定山的办事效率还真高,没几天就联系好了陆逊上学的事。不过,不是直接上中学,而是先上预习班。

这期间,陆逊除帮店里干些杂活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考上了新城县唯一的一所中学。距开学还有三四天的时间,陆逊去看望赵大叔。

赵大叔叫赵大年,年纪有四十来岁,家住县城西关。赵大年有个女儿叫赵小曼,陆逊认识赵大年一家人也是因为赵小曼。

那是在陆逊刚上学不久的一天,赵小曼在沿街叫卖花生、瓜子、棉花糖及烟卷等,不想碰上两个无赖,拿了东西不给钱,赵小曼不依,正好被陆逊碰上,他看不贯,上前理论,两个无赖那把他放在眼里,结果陆逊挨了一顿胖揍,好在他身体强壮,过了两三天就下地了,期间赵小曼和她娘常来看他,陆逊好了后到赵小曼家回访,认识了赵大年。

刚见到赵大年时,陆逊下了一跳,只见他身材魁梧,满脸落腮胡子,却柱了枝拐杖,赵大年的右小腿裤管空落落的,只露出一截木棍,走起路来通通直响。当时刚认识陆逊没好意思问,时间长了忍不住就问,开始赵大年不说,过了一段时日他见陆逊虽然年纪不大,但英气暗藏,又有正义感,自然也喜欢这个孩子,便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赵大年的爷爷在闹捻子的时候,参加过捻军起义,失败后逃亡关东。谁知没能安生多少年,又是老毛子、又是关东军的,没有一路好货,烧杀抢掠奸无恶不作,结果闹老毛子爷爷死了,闹东洋兵没了爹,为报父仇,他半路从军。不想一枪未放撤进关内,后来他投了抗日同盟军,当了骑兵,在一次战斗中马被炸死,他的右小腿也没了,同盟军散了,他回到老家与早先回来的妻子和女儿团聚。

每当赵大年在讲这段骑马挥刀杀小日本的时候,满面红光,神光焕发,简直与现在判若两人,陆逊也听得两眼冒光,直喊:“杀的好,杀的好,叫这些小日本祸害人。”

赵大年说:“可惜,我成了残废,不能上战场杀东洋兵了。”

陆逊说:“大叔,你放心,等两年我长大了去当兵杀小日本,为大叔报仇。”

赵大年说:“好孩子,有志气。”接着又说:“不过,孩子,打仗不光要靠勇气,而且还要有本领。”

陆逊问:“啥本领呀?”

赵大年说:“行军打仗要有章法,不能象小孩过家家乱打一气,杀敌要有本事才行。”

陆逊又问:“那啥是章法,咋才算有本事呢?”

赵大年叹口气说:“可惜,我是个粗人,讲不出什么道道,那都是当官们的事,象三国的诸葛亮、梁山的吴用和我们同盟军的吉鸿昌总指挥都是大本事人,指挥千军万马易如反掌;不过要说这杀敌的本事,一是马要骑的好,二要枪打的准,三要刀耍的好,作到狠、准、快,不然就要吃亏。这小日本也都是不要命的主,又凶又狠,你不杀他,他反手就要你的命。好在我们是骑兵,人高马大速度快,杀鬼子如同砍挂切菜,真是痛快。但我们的炮火不如人家,我就是被炮弹炸没了腿。”

陆逊说:“大叔,你放心,这个仇早晚我非报此仇。可我现在连两个无赖也打不过,大叔,你当过兵,打过仗,一定有本事的,你教教我呀!”

赵大年说:“孩子,你现在还小,又要念书,等你长大再教你吧。”

陆逊说:“大叔,你说的打仗我不懂,可我想学本事和念书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更不要说学好了,是这样吗?”

赵大年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孩子,别的不说,就冲你刚才这几句话,大叔就比不上你,到底是念过书的,将来准有出息。”

赵大年接着问:“你真要学,那可要吃苦的。”

陆逊说:“只要能学本事,苦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