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很有文化公司 > 第014章 情治基地

第014章 情治基地

我叫郑一久。啥时候换成第一人称了?没有。这只是某个人的内心独白。现在,这个人终于出场。本书的主角就算是凑齐了。

这个内心独白有点怪哈。那是当然,哪有人自己在心里想“我是我”的。说穿了,其实也不稀奇。这个人的本名,叫做郑二久。

由名字就可以看出,郑二久跟郑一久是两兄弟。不过呢,虽然是两兄弟,但成长经历却大不相同。

肯定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童年。一久是八七年的,二久是**年的。至九五年之前,也就是二久六周岁之前,他们有个幸福的家庭。

那一年邓丽君死了,然后他们的父女硬是要到清迈去看邓丽君的遗体。然后飞机失事,双双陨落了。两个孩子,就被三叔家收养了。

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因而三叔就养得有点松。过了一年,看上去更加聪明伶俐的二久,又被三婶的一个亲戚领走了。领走之后,不到一个月,一久就离家出走,自行寻找二久。最后一久迷了路,被一帮伪装行乞的江湖骗子看上了,就开始坠入了嘿道。过了大半年,一久接近十岁的时候,被刘利云的父亲刘元衡遇见。刘元衡由于没有儿子,女儿又在国外,就收养了一久,当儿子一样养着。最后郑一久就成了刘元衡手下的得力干将。

如果说一久的命运有点传奇的话,那二久的命运就更加传奇了。原来,三婶的那个亲戚是新华社的编外成员。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上班。那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培训基地。但却是人迹罕至的。弄个孩子过去,就是为了有点生气。因而基地的领导,也没有反对。

新华社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新闻机构。嗯,看起来就是酱紫的。凡正式编制的,就都是新闻从业者。不过,新华社却不属于新闻出版总局管辖。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新闻出版总局成立在后,又主管国内。新华社成立在前,又主事国外。所以就没有纳入管辖。

细心一点的读者一定会有点疑惑。不由新闻出版总局管辖,当然是可以的。但总得有个机构来管辖吧?在我国,无人管辖,是不可能的。

那么,哪一个机构,才是新华社的直属上级机关呢?这个……真没有。新华社的上面,只有个非常设机构,那就是政治局。

……

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吗?当然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都是这么说的。给成年人说的时候,就不能这么说了。对成年人,得讲正式的故事而不能始终讲童话。

政治局不是一个常设机构,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存在。政治局常委有九个席位。现在的政治局委员,是第十七届常委;是在2007年10月22日,由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第一位,是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第二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位是国务院总理,第四位是全国政协主席,第五位是文明委主任,第六位是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第七位是常务副总理,第八位是纪委书记,第九位是政法委书记。

够分量吧?这才是最高权力掌控机构。不过,本书关注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陈述,这个非常设的政治局,才是新华社的直属领导机构。

国家安全事务由哪个机构承办?哈,明明有个国安局,居然石晶蓝还会提出这么愚蠢的问题!是的,石晶蓝是非常愚蠢的。愚蠢到不需要千万次地强调,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程度了。

国安局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莫非国安局成立之前,就不存在国家安全事务了?其实不仅国安局成立之前就有该类事务,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我党的情治单位名叫社会部。

说起来,当时的社会部也不是一个健全的情治机构。他们主要负责向高层提供情报和资讯,并有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定期撰写研究分析文章。简单地说,也就是情报的采集和分析。

后来,人民掌握政权之后,就把原来的社会部改了个名字,叫做调查部。改这个名字的灵感,不得不说是来自于敌对势力的两个统计局。你统计、我调查。哈哈。再想想现代拿掉高官时候所常用的“调研”一词,顿时让人觉得有点滑稽。

中调部,呃,怎么才说名叫调查部,这会儿又钻出个中调部呢?是酱紫的。调,就是调查的简称。中,也是相关词条的简称。至于那个相关词条是什么,就不方便细说了。其实,前所提到的机构名称,大都是省略了敏感词条的。这样做,想必读者能够理解和瓦解。

中调部主要负责向驻外使领馆派出特工人员,专门负责所在国的情报搜集工作。相当于是一个公开的特务机构。当时的中调部八局,就负责情报的分析、研究工作,对外名称是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后来,由于中调部在“特殊时期”中卷入派系斗争,打乱了阵营,严重影响了工作,整个中调部被全盘取消。所有人马,改由总参二部接管。一直到了“特殊时期”中后期,中调部才又从总参二部分离出来,恢复了原有的建制。

建制是恢复了。不过工作却没有正常开展。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待遇。

七十年代末,小平同志复出。头几件事情里,就抓了国家安全事务。在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的背后,小平同志大胆进行了情治机构的改革。小平提出:派往海外的特工人员,必须由以前从中调部派往各驻外使领馆,改为以记者、商人、学者等身份作掩护,到海外工作。

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在1978年。千万不要以为很快就能得到执行。该指示翻过千山万水,历尽种种劫难之后,最终在1983年,才被提到了政治局。

当时,政治局秘书长兼工安部长复之同志,以书面文件向政治局请示,要求改组中调部。当然,这只是个形式,只是走个过场。个中情由,恕不能讲述。

复之同志提出的请示中有个计划。该计划建议,由以前中调部的全部,和公安部的反间谍机构合并设立“国家安全部”。看出来没有?直到那个时候,小平同志的指示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支持。

小平同志本人,自然也是当时的政治局常委。情治事务的议题,在那之前,是提不到政治局的桌面上来的。提上来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1983年小平同志的威望有多高,是很难描述的。这么说或许会清楚一点。1978年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一年一个样。虽然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却也只尝到了甜头,没有尝到苦头。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5年。也就是说,1985年之后,才那个怎么样了一点。

因此,可以明白1983年的时候,小平同志如日中天。于是,就在那年那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国家情治事务在小平同志的主持之下,得到了完全彻底的解决。

最终,政治局“批准”了复之同志的计划,“国家安全部”正式设立;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云同志出任第一任安全部部长。但实际上,真正的情治事务则由明面转向了暗面,交给了新华社。

……

新华社,全称新华通讯社(Xinhua_Press),是我国官方的国家通讯社,同时也是法定新闻监管机构。新闻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不是新闻出版总局,而一直都是新华社。

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大陆的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设有支社。机构非常健全,非常有利于贯彻执行小平同志“改为以记者、商人、学者等身份作掩护,到海外工作”的指示精神。

新华社在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那个时候,名叫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红色中华通讯社随红军长征。1937年,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时期,新华社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等各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当时,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新华社成为抗战根据地对外发布新闻、对内回馈情报的唯一渠道。当时负责情治单位的社会部,很多人就兼有新华社记者的身份。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事业迅速发展。1946年5月,新华社总社改组机构,同时向各主要战场派出随军记者或记者团。之后又在各野战部队陆续建立前线分社和野战军总分社,在各兵团和军建立分社和支社。1947年3月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

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50年代中期,新华社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开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1983年,新华社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就已经被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

……

新华社的工作始终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100余篇新闻稿件,恩来、少奇、小平等同志也都为新华社撰写、修改过大量稿件,瞿秋白、博古、尚昆、承志、胡乔木等人曾先后担任过红中社和新华社的主要领导职务。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新华社工作做过许多重要指示。因此新华社在政治上的纯洁度,绝对毋容置疑。

回顾新华社的历史,可以发现,明显就三个时期。一是成立。对这个没有什么好讲的了。二是抗战时期。那个时期,因为新闻操作的特点和当时“言论自由”的伪称,新华社会成为了我党我军的神经系统。对外发布消息和命令,对外反馈情报,都经过新华社。三是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我军的力量迅速壮大,新华社随之壮大,出发点即是“党指挥枪”。自己养只老虎反过来咬自己就不好了。事实证明,新华社完成了“党指挥枪”的历史使命。

……

在某些人看来,新闻,应该与政治无关。比如我国新闻学术界现存最权威的新闻定义,就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什么是事实?石晶蓝不好说。不过,石晶蓝知道什么是文学的真实与事实。石晶蓝见过很多人写的文章,明明取材于真实事件,却前后矛盾,逻辑混乱,一看就感觉是假的。反而像金庸武侠故事,大家明明知道是假的,却都乐意接受。因此,文学的真实和事实,并不等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和事实。

在原始社会,你要真实,你要事实,可以。你有全部的权力,是因为只有你自己才会对自己负责,同时你也只能对自己一个人负责。现代社会就不同了,除了你,还有你的亲朋好友对你负责,还有公路上的交敬对你负责,还有坚守在冰天雪地的战士对你负责。因此,你就不能仅仅对自己负责。你还得考虑到亲朋好友,考虑到社会公德。人民生活的稳定,离不开政权的稳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要振振有词的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持新闻与政治无关观点的人还有很多。×长江说的是“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说的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石晶蓝个人认为,只有甘惜分教授的定义最为准确:“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该定义,有新闻,也有政治;有绝对的不自由,也有相对的自由。

……

最后,就在1983年那次政治局常委会之后,“国家安全部”正式设立。同时真正的情治事务则由明面转到了暗面,交给了新华社。

刚开始的时候阻力仍然不小。1985年×云同志被撤离,改由×春旺同志出任国家安全部部长一职。但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即被调走。

有什么好争的呢?胳膊拧得过大腿吗?其实真正说起来,还不是一般的权力之争。而是因为安全部这边,由于冠以“国家安全”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然后,在使命感的驱使之下,分内的工作做了、分外的工作也做了。最终就触及到了新华社的编外部分。

是的,只是编外。由于时代已经不同,抗战时期那种身兼两职现象已经不需要了。新华社编内机构,仍然是政治新闻工作者,编外部分才是情治机构。当然编内与编外,也存在着一些交叉。

二久三婶的亲戚,即是这样的编外成员。“编外”二字,在这儿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这个亲戚上班的地方就在国内一个偏僻的地方,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培训基地。郑二久就在那个地方,由少儿长成少年,再由少年长成青年。

为什么因为交待一个郑二久的来历,就带出了那么多的新华社的事情呢?是不是石晶蓝掺水充字数啊?面对这个问题,不得不透露:书中的石京晶不是通才嘛。通才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那个基础培训出来的。

……

郑二久这是干什么来了呢?冒充郑一久来了。年龄小的时候,郑二久就只是个小孩,跟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年龄大了,就不同了。郑一久的情况,郑二久早就知道了。

由于郑二久在基地长大,因而接触过很多培训项目。但郑二久并不是受训对象,所以也就是玩玩。这样的经历,让郑二久学会了很多本领,但都不是很精通。那个三婶的亲戚和基地所有领导一样,不是把郑二久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是当成了宠物。之后,郑二久长大了,开始不听大人的话了,就吃了不少的苦头。最后,郑二久就被撵出了基地。

虽然是人迹罕至的基地长大的,但由于咨询发达,郑二久对外面的世界仍然相当的熟悉。郑二久出来的时候,到的也不是本市,而是在别的地方打工。同样是基地出来的人,石京晶算通才的话,郑二久就是万精油。万精油什么病都能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又都治不好。

文凭当然是没有的。别说大学文凭,就连初中文凭都没有。所以郑二久能够找到的工作,也就是一般的低等工作。低等工作是什么?读者们第一联想很可能是建筑工地,但郑二久不是。郑二久好歹也是有眼界的人,知道建筑工地上的苦力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因此,郑二久选择了门市打杂的工作。

不一定是什么店。事实上,郑二久已经干过七、八家店铺的伙计。郑二久期望的是,有朝一日,自己成为老板。这样的想法,放在今日,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