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江汉英雄传 > 第二回 人生处处可悟道

第二回 人生处处可悟道

() 王先生全家都颇为高兴,此人将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世称阳明先生。不过王云先生的童年并非是一帆风顺。孩子长到五岁,还是不会话,家中人都为此着急。

这一天,来了一位道人,是云游天下的得道高人。此人恰好遇到了王老爷子领着孙子,在大街上游玩。

他听王云五岁好不会话,便过来仔细看看王云,笑着抚摸他的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看来是天机不可泄漏,家里有宝贝,不要随便出去。否则会有人来搞破坏的。的确是有道理,再古代有:贵人语迟的法。

王云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也奇怪,此后孩子便开口话了。

他五岁那年,他的祖父见他一个人在屋中念念有声,非常奇怪,暗自思量:“这孩子在屋里捣什么鬼呢?”当他仔细一听,竟是平时自己读过的书,阳明背起来一字不差,全当嬉戏玩耍一般。

祖父大为惊奇,装做生气的样子问他:“你什么时候偷看了我的书?”阳明见祖父生了气,只好如实回答:“我没有看您的书,只是听着您读的时候慢慢记下来的。”祖父大为高兴,料定阳明长大后必有大的出息,更加悉心教他念书。

年纪稍大,开始索要诗书等诸子百家,进行阅读。可谓是年纪虽,志向颇大。加上他天资颖悟,出口成章,在当地便有了神童之称。

大家都以为,此子将来是不可限量。十年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这十年来,王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守仁的父亲当年高中状元,对这个家庭来可是大喜事。

中了状元自然少不得会朋友,拜老师,王华是年携子北上。一路之上游山玩水,这一rì经过金山寺。

王阳明随父赴京开阔眼界。

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几个朋友聚会,文人雅士自然是赋诗为乐。锻炼才思,共同研究。

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他吟道:“金山一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

有人就以为这孩子,已经提前做好了此诗,便再出一题难为他:“孩童,才思敏捷,请做一首吟咏蔽月山房的诗如何?”

这蔽月山房便是王家的书房。

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月更阔。”众人都是佩服,果然是文中妙手,后生可畏。

让众人吃惊的还有许多。

阳明十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先生:“何谓第一等事?”

这位私塾老师:“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就是读书做官。”

阳明当时对老师:“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年纪,出言豪迈,大有见地。

不但如此,阳明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他自少豪迈不羁,对事情见解与众不同,并不人云亦云。

十三岁阳明不幸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继母从此善待他。

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伙同同伴,

出游边关,仗剑千里。来去如风。

平rì里练习骑马shè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王先生王守仁年纪轻轻就开始学习格物,在古代格物可是一门功课。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yù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王先生格物,可是真正的格物,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为了追求圣贤的道理,其实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真理,自己可以象释迦牟尼一样,几天几夜不吃饭,全服身心就是那个需要格的:竹子,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

在王阳明所住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挺拔俊秀。王阳明于是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神情专注,双目发直,紧紧地盯着竹子不放,一定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过了一天、二天、三天,到了第六天,家里人见他脸sè苍白,劝他回屋里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他终于病倒了。王阳明观竹七天,始终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自此,王阳明先生开始总结:天下万物,确实都有它一定的道理,一定的规律,人们也是完全可以,认识这些道理和规律的。但是,必须通过社会的实践。要懂得竹子生长的道理,也必须通过种植竹子的实践才行,坐在竹子面前呆想,不会获得关于竹子的知识。

此后的阳明先生就走上一条大胆怀疑,努力求证的路上,并且一直在这条路上奋斗。阳明先生早早中了秀才,在考场上,他可以是一挥而就,考场那题目对他来,太儿科了。他期望着更大的战场。

此后王守仁先生的先生还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