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出水芙蓉 > 第14章:寒窗帘下显端倪(三)

第14章:寒窗帘下显端倪(三)

地黄了,辣椒红了,瓜叶萎了。农家人忙碌着在自留地里翻耕,播种萝卜白菜,筹划自家的生计。这自留地里的活是不能占用生产队集体的劳动时间的,社员们必须做到月月三十工。这也是开学的日子,张凤国觉得有儿的上学就象地里的庄稼,耽误不得,耽误了就又是一年。他让儿子背上祖母用旧蓝粗布缝制的挎包,领着他到那小瓦房里,报名上学。这是他本家的叔辈办的私人学堂,私学先生是治字派号,叫张治民,他本来就是墩上的土秀才,解放后思想激进,报名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县里的粮贸科做个小秘书,去年秋被划成右派,回家改造,守土种田。他不甘就此完结个人的理想,想弄碗轻巧饭吃,便办起了学堂,边教小孩子们读书识字,边挤时间参加队里劳动,贴补家用。张凤国还将自己结婚时添置的床前柜和小秃凳一同搬来,在张治民的指点下,放在了课堂的前排。因为他的钱柜比人家的方桌矮,比人家的揪香桌矮。七八个大小孩子都装在一间课堂就读,正在唱读着“赵钱孙李”的百家姓。腊娥见了有儿便走过前来想和有儿说话,张先生“砰”地猛拍了下盖板,训斥说:“读你的书,下位干什么,这里没有有儿。”然后,又端正着脸对学生们说:“大家以后都要相互叫学名,不要叫小名。你们又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叫张道然,这是我们大队有文化的老先生给取的,一定要记住,叫他张道然。在学堂里我再听谁叫谁的小名,我是要打他的手板的,要打5板,你们记住了吧!”学生们齐声答:“我们记住了吧!”一个吧字弄得张先生啼笑皆非,真乃所谓板子底下出秀才!他见道然没有开口,便问:“你记住了吗?”道然等待了一会,便大声地回答:“记住了!”然后,他又对学生说:“要象张道然同学这样就好,学生就是要开口读书,不能作哑巴!”张凤国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见是时候了,就招他到屋外,屋内又响起了朗朗的唱读声。他将两张新板的人民币递给他,抱歉地说:“道然托付您了。我再慢慢来感谢!”他接过一块钱,很严肃地指出:“你以后在家里不准有儿有儿的,他现在是学生了。我刚才听你来时就叫的有儿,就很不中听,以后要改口。”他连连点头答应说:“是,是,民叔,您说得对。”他最后望了一眼儿子的背影,放心的离去。

秋去冬来,天气变得灰冷。学堂的干柴帘子已无法挡住扎在学童脸上那冷颤的寒风。张道然穿上棉袄也能写出象样的毛笔字了。张母和张凤国看着道然学习专心,打心眼里高兴。腊娥和他放学结伴回家,路过他家时,总要逗留一会,张母让道然背诵读过的书,他便一口气地背出了“赵钱孙李”百家姓。腊娥在一旁也趁能地说:“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从前‘赵钱生先生’的故事,真好笑。董奶奶,我可以不要影本写字了。”道然也不示弱地说:“我也不要影本了。”张母说:“好,你们都是好学生。”腊娥姓冉,她比道然提前上半年学,连百家姓还是背得结结巴巴的,可说起话来伶牙利齿的,她觉得道然比自己学得好,便自然而然的把他当成了读书的依靠。上学路过他家门口总要约在一起走,放学等在一起回,结伴到他家门口。张道然就觉得腊娥大姐同学对他好,关爱他怜惜他,自己也有伴有说话的。随着私立学校的取消,张道然的伴学中少了冉腊娥。公立的民办学校不是简单地写毛笔字和读百家姓,三字经了,要进行讲释字义和写作文,还有加减乘除的算术课。冉腊娥跟不上班,便辍学在家照看弟妹。张道然聪颖好学,成绩名列前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