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我在爱情里等你 > 第71章 副本后涨(2)

第71章 副本后涨(2)

女人把来龙去脉道来,老人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幽幽的说:世人皆言梼杌凶,谁想人心赛蛇蝎。你坐好我慢慢给你讲个故事……我本是一个小国的将领,战功无数,一次打仗中了敌国埋伏,全军覆没,我挥刀自刎跳下山涧,碰到石头撞碎了半边脸,漂了一夜遇见了一只小兽,拖住我到山边,衔草为药,叼小动物为食,救了我一命,败军之将回国也是死罪,我就和小兽相依为命过了几十年。几年前你男人误落山脚,摔晕死过去,也是梼杌拖他回来,我救了他,并再三叮嘱,万不可告知别人我和梼杌的事情,你男人千恩万谢下山去,从此为我们保守秘密相安无事。直到前几天你男人偷偷上山准备抓梼杌被我发现,他说山下人们都传说梼杌是神兽,就动了邪念,想杀了梼杌给官府请赏,我大怒然后大骂他忘恩负义蛇蝎心肠,他忿忿下山。竟然趁我不在,偷偷去斩梼杌,梼杌尾巴被砍掉吃痛发狂,怒吼吓破了他肝胆,你男人跌跌撞撞跑下山去了。女人听罢泪水扑簌簌流下来,恨自己男人竟然是这样狠毒之人。向老人道了不是,黯然下山……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最后把自己都给吃掉了。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艾青《芦笛马骞》诗:“它的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后汉书南蛮传》:名渠帅曰精夫相呼姎徒。复姓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

与神曲中七宗罪之一的暴食近义,饕餮就是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份贪图逸乐”。

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饕餮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饕餮为龙的第五个儿子,它长相丑陋怪异,头和嘴特别大,很贪吃,见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了,最后被活活撑死。还有的民间传说说它把世上所有能吃的东西东西都吃光了以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最后吃的只剩下了头,所以落下个“有头无身”的名声。后人们渐渐把它用来形容特别贪婪特别贪吃的人。古人们把它铸造在烹煮器皿的盖鼎上。再往后人们赋予了饕餮越来越多的内涵,使得这种本来凶残(相传尧舜时期它和“浑敦穷奇梼杌”被列为四凶)的怪兽越来越可爱,特别是在现代饮食文化中,饕餮成了特别会吃的美食家们的代名词,并创造出了饕餮盛宴(有很多好吃的宴席)饕餮视觉(视觉上有很大的享受)饕餮大餐饕餮美食饕餮之夜文化饕餮……

古人们还把它雕刻在玉石上后人称之为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之后它就常见于古人们用来煮食食物的青铜鼎上了。饕餮纹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以中心统一四方的“和”的观念,有一种“对立而不相抗”“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的气魄”。从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它恰好生了九个儿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九是个虚数,也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究竟有那九种,一直没有定论,直到明朝才有了各种说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