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岁月留痕 > 瓦屋猎奇(2)上山

瓦屋猎奇(2)上山

上 山

车出了洪雅县城一路往西,秋风送入眼帘的是黄澄澄的稻田,疾驰的汽车似乎永远也甩不掉那道旁的两排笔直的树木,有人在公路两旁晒了一些稻谷,挤占了些许公路,交通变得不是很通畅。司机是一位中年人,因为长期在这条线上奔跑,已经习惯了人们在公路上的生活,但偶尔还是不满意那些听见喇叭响而不让道的山民,破粗是在所难免的。越往西走,山也逐渐变得大气起来,过了柳江古镇,山不止大气而且磅礴,想抬头望见那山顶,几乎要把头昂成九十度。有缓和的山岗上,人们沿山而建了梯田,种上了水稻,因此把山峦妆点得层次分明起来。记得一位摄影的朋友曾经在冬季的傍晚留下了一张照片,那梯田简直成了千绪万状的镜子,山头的黛色的树木和夕阳余晖映入水中,远处的几点村落的炊烟冉冉升起,如诗如画。不过,我还是喜欢这秋季的梯田,因为这里包容了山民们的一年之获,待到他们的收获的那天,那摔打拌桶的乐奏里,是他们对大地的千万声致谢。

车爬行在土地关上,我再也不敢仰望那苍穹顶端的山巅,只得乖乖地选择一些缓和的山峦来调和视力。进入瓦屋山镇,见到这里的山,相比较刚才所见到的山们,简直就成了小巫见大巫了。车渐渐地进入了林区,沿途还有几个酒店或饭店和人家点缀,再远处,农家的吊脚楼上的玉米棒子一串串地挂在房橼上,金黄金黄的,偶有路人经过,玉米串下窜出一只或黑或黄或灰的山犬来,狂吠一阵,也算作是给山里人家增添了一点村落的气息。车在山间行走,路边偶有小小野花粉彩,蝴蝶也来凑凑热闹,蜜蜂也许是要赶在蝴蝶之前采回花粉,于是忙碌无比。离开公路不到十厘米,大地便由浅绿逐渐变成了黛色,尤其是那些人工杉树林。

一道古色古香的牌坊矗立在车前,赵朴初老先生书写的“瓦屋山”三个大字存托在这绿山涧水里,这山、这水和这里的人们欣然接纳着这些有形的文化。天上下起了细如牛毛的秋雨,飘飘洒洒润入自然,刚才还热得冒气的我们突然感觉有一丝地凉意。我本木讷,感觉也有些迟钝,更主要的是眼睛左右扫射,大脑似乎不能完全马上接受眼睛传递来的信息,兴奋自然不在话下。车还在盘山公路上左一旋右一转地行进,我们悄悄地爬上了高海拔地带,裸露在外的皮肤逐渐变得不光滑起来,抱着双肩也不管用,脖子自然地缩到衣领里面。被同行的景区工作人员提醒,说是该加衣服了。于是从身边的旅行包里找出一件夹衫来,套在身上,勉强御寒。

车在珙桐山庄停下了,我们顺便在那里用过午餐,安顿好货物,我们准备坐缆车上山。哦,忘了告诉大家珙桐山庄的来历。珙桐山庄自然是周围有许多珙桐树。至于珙桐,那是一种有“植物活化石”和“绿色大熊猫” 之称的被子植物,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为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观赏植物,为世界著名的珍贵观赏树。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花盛时,似满树白鸽展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看到珙桐盛花时美丽的景色赞叹不已。得知它的祖籍在中国,回国后曾指示林业工作者重视并开发珙桐。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从爱人的宣传工作中得知的。据说瓦屋山有30万亩野生珙桐树林,如果当年周恩来总理早点获悉瓦屋山有这么一片的珙桐树林,该是多么欣慰的一件事情啊。

珙桐山庄附近有一个地方名叫洗脚沟,传说为古代人们上瓦屋山朝圣走到这里,都会在这沟渠里洗去风尘,再爬上山顶去参拜。在珙桐山庄的一侧,我看见一条刚开辟的小路,工作人员说那是一条通往溶洞的新道。溶洞,这里有溶洞?我有些不相信,工作人员只得耐心地告诉我,这是洪雅县政协副主席陈国治(已去世)在山民们的带领下新开辟的一个新景点,溶洞里面的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龙,有的像瓦屋山上的老君……工作人员介绍得越多,我就越想去亲睹一下,可惜时间不待,我不得不放弃这两个景点,离开珙桐山庄,费力地踏着石阶,一步一步地走向索道站台。

缆车还没有来,我回首俯瞰那珙桐山庄,原本很宽敞的宾馆看起来有些渺小了,那来来往往的车辆如同那爬行的甲虫,只是那车辆的不同色彩平添了几分区别。远处绵绵的山峦被那轻轻的薄雾环绕,似那天宫的瑶池。近处的山却有几分的霸气,居然挡住了我远行的视线,落寞算不上,因为眼下我们要去的山顶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巅了,那霸气的山终归还是会向我们臣服的。索道上的工作人员打开了缆车的门,在他们轻轻的扶力下,我稳稳地坐上了缆车,离开了站台。

缆车缓缓地往上升起,有几处似乎就要与崖壁亲吻,却又巧妙地躲避了,再看脚下,悬空处,那原本高大挚空的树木却是如此娇小。缆车越往上走,树叶就变得越小,最后变成了针状。那霸气的山渐渐臣服。大概的海拔原因,尽管缆车的门窗紧闭,我还是不自觉地感到寒气逼人,再找一件毛衣加在夹衫里面,全身才有了一丝热气。缆车走了半个小时,把众山抛在脑后,偌大的珙桐山庄已从视线里消失,箭竹林充斥着森林的每一个缝隙,间隔不远,就有三五棵参天大树,三五百年不等。这耸立云端的山巅,这树木应该是野生的吧,生长不规则,间隔也不等,那么随意,让人感觉树同人一般,如此休闲。

因为下雨,石板路上的苔藓给行人增添了一点行走的乐曲,稍有不慎,行者就会用自己的脚丈量一下一块或三五块石板的长度,屁股也会在这丈量中与这山巅亲吻,也许是有的人太热情,居然还要滚到箭竹林跟那箭竹亲吻一番。虽然常走山路,也觉脚下并不稳当,眼睛自然就死死地盯着脚下,根本无暇顾及左右的风光,更别说扫射刚刚臣服的众山们。跟在工作人员的屁股后面,我悄悄地尾随,有时还要落下一段,大家只好停下来等我,此时,我自然觉得自己是这支行进队伍的累赘了,可虎已骑上,最好先别急着下来,否则不被虎伤,也会背一个“懦夫”的骂名。

瓦屋山的山顶是一个大平台,面积大约有28平方公里。这偌大的平台包罗万象,行人也只能循山路前行,我们的目的地是象耳山庄。象耳山庄位于一座名叫象耳岩的山顶上,而象耳岩也因其山形如同大象的耳朵而得名。爱人的实习地点也是这里,而他和女儿与我不在一辆车上,到达目的地后,本想在山庄四处走走,在爱人和女儿来之前先睹山上的一些风光为快,可暮雾蔼蔼,如同青烟缭绕,又有那牛毛一般的小雨,我的计划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如此苍白,只好作罢,安分地等待爱人和女儿的到来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