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岁月留痕 > 不同作物的耕种

不同作物的耕种

不同作物的耕种

“一根漆篙,长成天高,弯到田中央”,这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一农具。对于熟悉农家的人,这个谜语并不难,不就是耕田的犁头吗?在宽广的大平原上,人们的耕作是机械化,而在我们家乡是丘陵,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黄豆、豌豆、胡豆之类的东西,而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耕作方式。我把它记下来,作为读者知道我生长的环境的礼物。

水稻是我们这里的主产和主食,因为气候原因,一年也只能一熟,因此,人们很重视它的耕作。在我记事的这三十多年里,水稻的耕作方式也变了好几茬了,我今天就给读者朋友一一道来。我就从公社时代,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说起,那时,人们的种植方式很原始,也很笨拙,而产量却不高。水稻自然是生活在水里的,每年的三、四月,百花开过,正要谢的时候,田里的水还有一点凉,男人们就甩着牛鞭赶着牛下了田,踩着睡了一个冬季,长了薄薄一层绿色苔藓,冒着泡的的泥土,用一把弯弯的木犁打破了山村的沉寂,牛在他们的吆喝声里做着规范的动作。因为怕田里的水漏掉,男人们犁过田,女人们就得蔽田坎,别看这不重,却也是一个考技术的活,刚学做农活的人是做不好的,这活的第一个工序是把田坎上的草皮铲去,再用双手从水里抱出泥巴汤汤(泥泞)来护在田坎上,这泥巴汤汤不是那么好抱的,不是抱多了,就是抱少了,农家骂抱少了的人是在“捧泥鳅”,抱多了,你得把这泥巴汤汤按均匀,一根田坎护过,再用锄头沾了水拉过去,田坎就变得平平整整,光滑细腻了,做完了这些,女人们还得去给牛割中午草。男人们还得在这块田里折腾好半天,因为他们得把田翻两三个来回,直到最后,田里的泥土平了,而水面也平的,他们才能转移阵地呢。等田里的水不再浑浊,清澈见底的时候,人们就会播种了。那时,水稻种植叫点,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把发了芽,和了草木灰的谷种丢掉自己规定的位置,让他们在太阳的照射下自然成长。点谷子的时候,人们就像地牯牛一样是退着走的。而这样点谷子,中期错过了水稻成长的最佳时节,发得不好,产量并不理想。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人们不再点谷子,而是把谷芽放进温室里长到一叶一芯,再移植到秧床上,过一个月左右再移栽到犁好的田里,这样,无意之中提早了栽种时间,给水稻争取了最佳的生长季节。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人们连温室都懒得弄了,直接弄一个秧床,用薄膜遮盖,把发了芽的谷种撒上去,让其成长一个多月。后来的两种改进,都需要把秧苗移栽,最后这次移栽,我们叫“栽大水秧”。八十年代初期的大水秧,是人工分秧,踩到水田里一窝一窝地栽的,而到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可以站在田坎上,抛秧,甩到哪里算那里。改进耕作方式后,人们发现,水稻的产量比过去是翻了一番,特别是提倡实行抛秧后,谷子的颗粒饱满,产量比以前都还要高。现在有的地方,人们连秧子都懒得抛了,用专门的抛秧机,均匀而迅速。

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是有关联的,在我记事的时候,小麦和玉米都是满播,没有通风透气的预留行,因为是丘陵地区,又紧邻雨城雅安,一到夏天,小麦还没熟,而已经到了该种玉米的季节了,弄得来是小麦产量不高,玉米收成不好。待到雨季一来,还在抽条的玉米秧子经雨水一浇,迅猛地往上窜,遇上暴风,玉米秧子就倒成了一片,根本就谈不上好收成。在八十年代初期,改满播为宽窄行,发明了种小麦的五叶锄,就是一把锄头上有五把小锄头,同时可以挖五个种小麦的窝。宽行为小麦,窄行就准备在来年的春夏之交种玉米,两不耽误,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在前面的故事里,我和哥哥舌战的原理就是从这里来的。丘陵地区的地是绕山而上的,顺其自然,地边是可以利用的,农家当然不会放过,在小麦的地边上,妇女们会用一种用木棒做成的锥形农具础成的窝,每个窝里放上三五个豌豆或胡豆,再用一把草木灰把种子盖上。而在玉米地边上,撒上巴豆或红豆子的种子,不种巴豆、红豆没关系,用斧头在地边或田坎上斜斜地砍出一道道口子,丢几个黄豆进去,盖上草木灰。

油菜是这里主要的食用油,收割完水稻,也就到了农历的八、九月了,农家把地或没有水的田翻了,用锄头把土坷拉弄得细小细小的,再从茅房里挑来粪,泼到田地里,再把油菜种子撒上去,撒上草木灰,等到那油菜秧开瓣,不见地表的时候,挑来粪清水,轻轻地、挨个儿泼过去,算是上肥了。一个月,不,应该是不到一个月,就得把苗移栽到别的地方,否则,秧苗就长老,会影响产量的。现在的农家,基本上不这样干了,水稻收回家了,也不用翻地,直接把油菜的种子避开水稻的茬,按照一定的行距和窝距种下去,过一段时间来稀苗和管理即可。

怎样,我们这里的耕作跟你们那里一样吗?我见过北方种小麦、玉米,机械化的耕作很惬意,而我的家乡,是一个丘陵的村落,田地是环山而上,很不规则,到田间的路也是羊肠小道,肩挑背磨是在所难免了,而机械化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只是人们在默默地改进着耕作,推进着科技,希望自己不再过分地劳累,却能得到自己的果实,繁衍自己的后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