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岁月留痕 > 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返正后,随着经济发展建设政策的转变,我们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而这土地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分田到户。***同志曾经说过,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确实也是这样,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单产确实有所上升,比起干不干,大锅饭的时代,农民所得的实惠要好一点了。根据上级政策,农村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要求,就是分田到户。分田到户,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很简单,拉起尺子一比一算就行了,而对于丘陵地区或山区来说,田地都是不规则形,又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亩产就不同,怎么分?按田地面积分,还是按亩产来分,还是按粮食的产量来分?为这,父亲没少召集大家开会,因为是夏天开的会,庄稼都还在田地里,也用不着大家管理,大家的耐心还是有的。可会开了不烧,方案还是没有确定下来,而大伙还是七嘴八丫杈的,吵吵闹闹的。眼看田里的水稻就要成熟了,是在没有办法,父亲和大家商量,既要面积,又要产量,先把每块田的面积和产量拿出来后,再说怎么分。

山里的每一块田都有名字,说出来大家不信吧,你还别不信,这是真的。我家外面的田,一块叫大田坎上田,一块叫外田,还有一块叫硝水凼,叫硝水凼是因为田坎下有一股泉水冒出,冬暖夏凉,而这种水我们这里管它叫硝水。还有的田的名字是因为解放前的主人、交易价格、产量而定的。比如伍的大田,五斗二升田、三分田……仔细研究,挺有意思的。父亲把生产队里的男人们分成三个组,每一个组由十来人组成,每组由一人执掌一根一丈长的竹竿,丈量田的长度和宽度,一人记录面积,三两人站在田边公平估计每块田的产量(估产是以背为单位,而每背以五撮箕进一计算,一些实在太小的田,以撮为单位计算),并记录在案,还有三、四人监督是否有作弊的行为。因为经过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大家都有些心有余悸,父亲也怕有失公正,所以每天下午每个组记录丈量的面积和产量都要交到生产队,避免有人在上面做手脚。大概忙了半个月,三个组的第一道工序都忙完了,大家开会,由会计当着大家的面计算每一块田的面积和产量,而面积和产量最终以三个组的平均数为准。做完这些的时候,水稻也到了收割的季节,父亲又分派下去,对照计算出来的产量,收割每一块田,看偏差有多大。并要求记录在册。

粮食收完了,因为地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产地,生产队已按照产量把地分了下去,女人们忙着地里的活的时候,男人们又被分成了三个组,再一次丈量每一块田的面积。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了,生产队又一次召开会议,确定分田方案。按面积分是不现实的,山里的田水源方便的,土壤肥厚的产量自然就好,而一些望天田和一些离水源偏远的地方,再加上阴山,土壤薄的田,产量就不尽人意了。根据大家估产结构和实际产量结果,大家决定以总产量为基数,按生产队现有人口总数计算平均数,再分。分田有几大原则,一是自家房前屋后的要认到,二是自家财林地荫倒的要认到,三是好坏兼顾。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熟悉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人都知道,山里农家是东一家,西一家的,而农家都有喂鸡、喂鸭的习惯,山区的鸡鸭都是敞放的,每到播种和粮食在田地里成长的时期,鸡鸭难免不会到田地里啄食庄稼,自己认到,免得以后扯皮。同样的道理,自家的树林荫着的田地,自己认了,免得以后为此吵嘴打架。俗话说,宝肋和瘦肉谁都想要,可剩下的薄田薄地,谁就该要呢?因此,第三条原则大家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按照这三条原则,大家根据公布的每一块田的产量和自己家的人口数量,决定要田。当然,下手早的,除了自家房前屋后的和财林荫了的外,得到的田自然就要好一点,迟来的,自然就差了一点。而对于生产队最远的那一片田,家家都搭了一坨,谁也不要埋怨,公平!田地分了,牛和生产队的工具也要分,连公房和饲养场都要分。公房和饲养场是卖成了钱,作为集体事业备用金,而一些生产工具诸如拌桐、犁头枷担、铧口之类的东西也折成了现金卖给农户,而牛也折价让农户领养,集体林场由生产队雇请生产队的社员照看,一年给几百元钱,还可以在山上种点东西。

当然,这一切都记录在案,有证可查。田地分下去,大锅饭被砸碎了,谁不认真管理自己家的田地,谁就没有好收成,谁就挨饿。第二年春天,父亲就不再向以前那样忙着分派工作了,而和大家一样种自己的庄稼,收自己的粮食,偶有闲赋,也出去找点活,挣点钱。而从这一年开始,田地里的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得壮实,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人们自觉地接受科技推广,接受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日子也好起来了。退耕还林以后,产生了许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开始走出大山,离开土地,分散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做农民工,又是一场新的经济革命。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举国上下都在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事情,并以各种形式庆祝。十月三十日,堂妹结婚,我回了一趟娘家,在父亲的床头上,还看见了当年分田到户的原始记录,这才想起这一段历史。而又因为这是山区的分田到户,觉得应该和平原地区不同,因此,觉得记下它很有意义,也为以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为一些农村基层工作者缓解干群关系提供一点工作方法上的参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