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担当 > 第二章担当是检验干部是否

第二章担当是检验干部是否

合格的重要标准

能否担当,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战略思维、价值追求等情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种精神、底气、境界的鲜明反映,也是一个人品格、素质、责任的综合体现。因此,勇于担当,争做新时代尽责有为好干部,不能就担当论担当,而是要跳出担当看担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担当,不断深刻认识和把握担当问题。

★坚定信仰,自觉担当

信仰是担当的基石。信仰坚定,必能自觉担当。坚定信仰自觉担当,体现的是一种魄力、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党员干部责任感、使命感的外化表现,彰显的是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理想、情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信仰是心灵的绿洲。”***总书记更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时刻坚守理想信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事才会得以避免,在各种诱惑、挑战面前才能保持“金刚不坏之身”。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才会为了革命胜利,敢于牺牲,视死如归;和平建设时期,才会有很多优秀领导干部为了改革建设和人民群众利益,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尚书》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坚定信仰自觉担当,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呈现在“口碑”上;要说到做到,更要说好做好,做出业绩,做出成效,用行动兑现,拿成绩说话,让群众认可。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生是硕果累累,还是庸碌无为,全在于拥有什么样的信念。

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利益取向、生活方式相互渗透、互相激荡,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做到心明眼亮,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作为领导干部,当前,坚定理想信念最关键是要坚定“三个自信”。一要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发展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最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二要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和勃勃生机,展示了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三要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定“三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对党的信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握时势,睿智担当

“识时务者为俊杰。”担当不可随心所欲,成功不会唾手可得。把握时势才能有效担当,不识时务往往陷入虚无和盲动。把握时势,要着眼全局,顺势作为。在变化的形势面前,往往存在着三类人:一类人知道形势要变了,抢在变化之前顺势变;一类人感到形势已变了,不得不跟着变;还有一类人根本没发觉形势变了,守着摊子不知道变。做一个能担当的人,无疑要选择第一类。正如美国第8任总统威尔逊所说:“认为只有在时机到来时,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在领导同代人的事业中是不会取得成就的。”也就是说,看不到全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就难当重任。在历史上,由于判断时势正确而成功和由于判断时势错误而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把握时势、担当大业的一个例子,而大清王朝抱残守缺、闭关锁国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千古遗憾。

担当之难,往往难在时机和条件不够成熟,有心作为力不足。一个高明的担当者,往往善于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在乘势借力中实现担当宏图。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能否抓住发展机遇,跟进变革形势,决定了我们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把握时势,要克难奋进,逆势自强。在困厄和艰难中担当,一定要能在逆势中寻找希望,发现、创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时机与条件。

把握时势,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乘势借力历来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法门。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共赴国难,逆势自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终于在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不懂得逆势自强,就会屈服于困难和压力,丧失担当的勇气和决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亦如此。

★担当不是逃避而是直面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逆境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战胜苦难,逆境才会成为值得骄傲的人生财富,甚至被世人誉为人生传奇,否则苦难永远是人生的痛苦和屈辱。在逆境中担当,一定要有自强不息的品格。承受逆境,关键在把心放在高处。精神不倒,人才不会倒。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三个儿子,虽然早年随父软禁、流亡,但他们在逆境中崛起,大儿子成为韩国青年基金会主席,二儿子做了亚太和平财团副董事长,三儿子考入英国依阿华大学,成为社会学博士。然而金大中当选总统后,他们淡忘了曾经的苦难,在骄奢享乐中沦为阶下囚。他们曾经在逆境中敢于担当,但终究还是不懂得如何让逆境成为财富。自强不息,要增智增力。能力匮乏是担当的大敌,它往往导致有担当之心而无担当之力。因为能力匮乏,遇事手足无措、捉襟见肘者有之;因为能力匮乏,蛮干胡来、遗患无穷者有之。

寂寞如茧中之蛹。蛹在茧中是寂寞的,但又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很多时候,没有寂寞的守望,也就没有成功的雀跃。能否耐住寂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有所担当。有一个“蘑菇定律”:刚入道之人的处境很像蘑菇,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如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如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如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蘑菇”是寂寞的,但这种寂寞往往是客观存在、无可奈何且又必须忍耐的。担当到了一定程度,境况也就会发生变化。在寂寞中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毫无意义。

担当不仅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还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的意志。越是宏伟的目标,前进的道路可能越不平坦。我们既要有必胜的信念,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往无前不停步,同时也要做好面临各种反复的准备。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突破部门和地方利益,顾全大局,敢于作出必要的牺牲。

★担当源于舍我其谁的气魄

克里姆林宫的一位清洁工曾说过:“我的工作同叶利钦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角色意识。这种意识越强烈,就越能担当。备受美国人推崇的传奇人物罗文,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把美国总统的信送达加西亚将军,正是作为“信使”的强烈角色意识使然。

美国曾有人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杰出成绩的100名优秀人才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在被问及何以能在极其普通的岗位上取得辉煌业绩时,几乎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这句朴素而耐人寻味的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角色担当。“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所以我们应当满怀“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的工作激情,积极地承担起自身角色应尽的责任。舍我其谁,就是敢于竞争,有强烈的出位意识。勇于担当的人,总是能从平行的队列中走到前排,不甘平庸,引领前行;敢于担当的人,常常能在万马齐喑中登高一呼,以致响者云集。

曾经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从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一流,“即使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前排”。大学时代的她,“总是野心勃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四十多年后,她成为了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赢得了“铁娘子”的美誉。这位后来为我们所熟悉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成功地担当了她的人生和事业,她所凭借的就是“永远坐在前排”的强烈的“出位”意识。

“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干事业要有一股闯呀、冒呀的精神。担当大任,需要有无所畏惧的开拓精神。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肩负重任,总能奇招迭出、突破困局、不辱使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敢于行动,敢于在狭路相逢中亮剑制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有这样的“亮剑精神”,以超常的胆识、超常的勇气和超常的魄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担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坦荡。舍我其谁,就是敢于承担,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舍我其谁,就是敢于行动,有强烈的开拓意识。

★放下架子,离开桌子,俯下身子

担当不仅是事业心的表现,而且是工作作风的表现。事实表明,慢慢腾腾抢抓不到机遇,轻轻松松实现不了目标,躲躲闪闪解决不了难题。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解放思想的步子不大,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工作抓落实的标准不高,热衷于中庸处世,习惯于四平八稳,沉湎于得过且过;有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信条,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我们一定要有“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认识,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努力以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心有为的行动,真负职位之责,敢尽为民之责,善担干事之责。

历史上,正是无数拥有高尚人格并且在各个领域有担当的人士,铸就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以毕生精力奉献祖国航天事业,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呕心沥血;从当年小岗村党员干部冒着砍头的风险带头搞起“大包干”,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顶着“卖国”的压力推进深圳改革开放先行。这些事例,无不体现了一种为国为民尽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至高无上的追求,更是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躬身行而不是图虚名。河南省卫辉市有个乡镇党委书记叫吴金印,哪个乡镇穷、工作落后,就派他去。结果干一处,响一处;干一路,富一路。老百姓多次给他立碑,都被他砸了,大家最后把碑文刻在了悬崖上。一个人活到这个份儿上,才叫真有价值。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义无反顾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担当,才会在面对严峻的工作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利益交汇时,无私无畏,挺身而出,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当前,尤其要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说空话大话,不做表面文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要真正贴近群众。坚持情为民所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群众心心相连。要切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离开桌子、深入基层、走进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与群众思想上心贴心、交流上零距离,做到心里想着群众、真正了解群众。二要真诚关心群众。坚持利为民所谋,知晓群众冷暖、善谋群众利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多做顺民心的实事,多办暖民心的好事,树立亲民、为民、帮民、富民的良好形象。三要真心服务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敞开门”虚心纳谏,“请进来”谈心交流,“走出去”把脉问诊。要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突出抓好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归纳综合等工作,做到深知、深思、深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夯实科学发展根基。

★担当源于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古人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领导干部的胸怀,首先应体现为一种自觉,一种在大局下的自觉。当前,最大的大局,是加快发展。我们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大局来谋划,围绕这个大局来推进,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我们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小局”,但“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小局”是大局之下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发展,允许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大干快上,但大战略不能变,主基调不能变。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绝不允许各行其是。

坦诚相待,坦诚做事,光明磊落,如一泓清泉,清澈透明,人会活得很轻松;彼此戒备,彼此设防,防不胜防,工于心计,遮遮掩掩,人会活得太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古人的告诫,积淀成一种处世哲学,让人不敢说真话、知心话,成天套话、空话。看似和谐共事,实则背后使“小动作”。没有真诚,难有团结,更难成事业。与其这么劳心,何不潇洒走一回。讲真情谊,说真心话,才是真负责。大胸怀,才是大团结,才是大智慧!

胸怀崇高,追求崇高,才能脱离低级趣味,保持高风亮节,才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孙中山先生曾手书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让人震撼。曾几何时,有一句时髦语言叫“拒绝崇高”,好像崇高落伍了、经典不时尚了,其实不然。“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的人,一定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崇高不会过时,长征精神、抗旱精神、学经典,同样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党员干部而言,坚守担当,就是坚守职责;忠诚担当,就是忠诚使命。面对发展中的难事,是退避三舍、推卸责任,还是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体现着精神状态,折射着思想境界。凡勇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公、为民,为他人而奉献、献身;凡不敢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自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

★大事面前堪担当,关键时刻有作为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开拓事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同等条件下,工作效果如何,比的是精神状态;在客观条件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靠的也是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事创业的“内动力”,是博弈较量的“软实力”。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能不能推进事业发展,取得成功,精神状态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社会的导向和风向标。越是发展的任务重、困难多,领导干部就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抢前争先,做到大事面前堪担当,关键时刻有作为,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形象、奋力争先的姿态、奋勇向前的气魄,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外在表现。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浑浑噩噩的人是不会做到勇于担当的,也是不可能勇于担当的。

晋朝时,匈奴人占领中原。晋大将祖逖危难中请命,带着一小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祖逖手拿船桨,拍打船舷,向大家发誓:“我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祖逖敢于担当的气概和豪情,感动和激励了随行的壮士,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很快得以收复。祖逖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担当的勇敢精神,一直被后世所敬仰和传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这样一些敢于担当的人,他们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昂扬斗志,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敢于担当背后的勇气、良知和才干,也赢得了无数人的赞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任重而道远。每个党员干部同样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状态,具备勇于担当的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无限的活力和干事业的激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