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担当 > 第五章担当应有“逢山开路,

第五章担当应有“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胆识

改革创新历来都是硬骨头,有些没有担当的人,不敢、不愿去碰,生怕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而“引火烧身”。但对于现在的社会转型期而言,改革创新正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不能怕改革有困难、会被人“戳脊梁骨”就止步不前,必须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大刀阔斧的魄力,经受非议、冲破阻力的决心才是改革创新最终成功的关键。

★发挥“正能量”,当好“促进派”

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更是领导干部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的重要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反腐”和“改革”,归根到底是要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在深化改革和反腐败大环境影响下,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就是“无所作为,但求无过”和“和尚撞钟”思想,采取“消极”对待改革和反腐败问题。而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紧跟中央和国家的改革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挑起中国发展的重担,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发挥“正能量”,当好“促进派”。要做到敢于担当、推动发展,改革创新是源泉和不竭动力。

改革创新为担当注入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体现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公道正派上。选拔任用干部,落实惠民政策,实施惠民项目,发展惠民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都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有一颗大公无私之心,做到刚直不阿、坚持真理、主持公道,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能因小团体的利益而动摇了自己的科学决断,更不能因一己私利而干扰了自己的正确决策和公正处置。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努力权衡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切实实做到改革踏石留痕,创新抓铁有印,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创新所带来的红利。

改革创新为担当注入蓬勃朝气。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建设者和服务者,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循守旧,啃“老皇历”。要以挥斥方遒的蓬勃朝气,站在时代的前列,用最前沿的思想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去把握时代脉搏、衡量时代权重、抒写时代篇章。改革创新,就是要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实事求是地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当前和长远的矛盾问题,推动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担当以热情,赋予担当以底气,赋予担当以活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这是***总书记在01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所提的要求。只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能给担当能力注入蓬勃朝气,以此源源不断形成不竭动力,在小康建设的路上克难奋进。

改革创新为担当注入昂扬锐气。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历练、逐步提高的过程。领导干部应当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担当能力的历练与提高,改革创新就是一块试金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创新就是要打破那些陈词滥调、陈规陋习,让新的符合群众意愿的思维方式、政策理论、体制机制等很快占据核心价值和为政运行体系。***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创新就是实干。只有沉下身子,心贴群众,汲取群众的经验与智慧,改革创新才能得到群众支持、群众认可、群众拥护。这种改革创新的昂扬锐气,就为担当能力夯实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在实践中修炼心性,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实践中敢于担当。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闯敢试

在工作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做到实事求是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结合实际正确执行不走样,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推动社会的新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高校教授热血沸腾地到山区去给农民讲科技的发展和汽车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当这位教授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用稚嫩的声音向他问道:“爷爷,我们这里什么时候能通公路呢?”教授一时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展工作要实事求是,在工作中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只能让解放思想成为落不到实处的空口号。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有个寓言故事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有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一天他们的奶酪突然不见了。两只小老鼠马上行动,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新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却一直思考奶酪是谁拿走的、为什么要拿走。故事中的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告诉我们,老办法、旧观念不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唯有转变旧观念、放弃旧思维,才会有全新的发现,找到新的出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巨大的胆识和勇气开拓创新,破浪前进。要坚持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闯敢试,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决不能生吞活剥、照抄照搬,一定要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的精神体现在扎扎实实地打开新局面上,体现在认认真真地解决实际问题上。

★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之所以能在大部分时间中领先世界,“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英才辈出始终是中国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征。而回顾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从18世纪末英国首相皮特因为《国富论》,率领一众王公贵族和商界巨贾为仅是一个海关官员的亚当·斯密让座,到法国把历史上61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与11位政治家一同安葬在“先贤祠”,再到美国“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的火焰上”的专利制度入宪——对知识创新的尊重,对思想文化开拓的推崇,成为这些大国在当时引领世界背后的巨大推动力。

近代以来,经过漫长艰苦的摸索,我们最终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01年11月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同,同样,每个国家因其历史源起、现实发展,对梦想的定义也不同。但无论是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腾飞、国家崛起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是它们共同的使命与内涵。航海大发现带来了海洋文明的崛起,欧洲接过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火炬。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一个多世纪,孕育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萌芽。随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沙俄等国家,凭借变革与创新,相继实现了国家崛起。在这之后,没有历史包袱的美国接过欧洲海洋文明的火炬,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跑世界,并最终成为世界一极。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是依靠改革创新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领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携手世界各国打造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光荣与梦想。

毋庸置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本源的中国道路,正在呼唤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与“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天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有赖于一大批勇于改革的开拓者、敢于创新的天才,在个人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党的***报告中“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的论述,无疑道出了中国道路走向最终成功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仅有开拓者与天才的中国梦还远远不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迫切希望主政者有更高远的目光,资源拥有者与利益既得者能有更广阔的胸襟,我们的国家对知识、思想与文化有更多的尊重,我们的社会对变革与创新有更多的包容——因为只有这样,梦想才能真正变成现实。

顺文明潮流、体时代脉动、展历史未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事实上,只有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基点,我们才有可能召回中华民族“舍我其谁”的自信力,才有可能从五千年的历史中找回商业文明的精神与力量,进而融合世界各国发展道路中的精华,最终担当起人类文明火炬传承的历史使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从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求新就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工作到生活,没有求新创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正是在民族富于创新进取的思想传统推动下,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精神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

改革创新是当今工作的“重头戏”,必须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加强学习、吃透精神,全面准确领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既克服畏难情绪,也防止浮躁心态,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抓铁有印、踏石留痕,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近期就要加快推进,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紧研究提出方案适时推进,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对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也要加强研究、尽快启动。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勇于担当是推动改革的精神动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风范和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标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脑中有全局,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布局

莫里斯说:“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便是创造性。”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史。人类从洞穴到摩天大楼,从松明到人造太阳,从人力车到宇宙飞船……每一点进步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镌刻着创造的烙印。世界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上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担当创新就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探索性的努力,这是我们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态度。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过无数璀璨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儒家“天人合一”、“和为贵”的思想观念,都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进程中,无数中华儿女为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担当新的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再到“神舟飞天”,没有担当创新的精神武装,没有“卧薪尝胆”的不懈奋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新的世纪有新的挑战。不断创造新业绩、留下新脚印、攀上新高度,应当成为我们报效国家的应有担当。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啃下硬骨头,打好持久战,取得新进展,收获新成效,就必须在担当中创新,在创新中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古人那样,学会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激励自己不断创新,要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创新意识,不能习惯于按模式办事,凭经验办事,靠感觉办事。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做到脑中有全局,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布局;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超前思考、现实操作,越位思考、定位操作,深度思考、科学操作;要创新工作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适应新形势有新思路、应对新情况有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有新举措,确保单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上水平。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历史责任要求我们敢于担当,人心民望呼唤我们敢于担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这场自上而下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敢字当头、勇于进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深层次矛盾迎难而上、奋力攻坚;触及既有权力关系和利益格局时敢于亮剑、破除阻碍;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较真、狠抓严管。但从现状看,部分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担当精神弱化,一事当前,不是首先想如何担责任、作贡献,而是计较个人得失,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这正是某些单位软弱涣散,某些地方正气难张的重要原因。敢于担当,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员干部最需重塑的政治品格,最需补齐的“精神短板”,最应养成的官德官风。

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更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一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二要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国家和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现在,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一定要抓住,千万不能丧失。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三要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尽心尽责,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容易改的问题基本都改了,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