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曼哈顿恋人 > 第二章:最后的印象

第二章:最后的印象

十月的初秋,回到上海这座离别了许久的城市,是因为江海母亲病危。

在美国十年,江海和方雨涵经历了所有留学生必走的历程,念书、找到工作上班、在美国郊区买一栋房子、生一个有美国国籍的孩子。故乡终于变成了遥远的不可触摸的风景。

差不多有六年没有回来探亲了。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在心头所谓魂萦梦牵的故乡,居然做不到时常回来看看。说起来不是这个理由就是那个理由,其实不过就是几千美元和几个星期假期而已。在风平浪静的日子,美元和假期却仿佛始终可以用在更加有用的却永远说不清用途的某处。离开了那么久,回来却是为了至亲的人即将离去如此无奈的理由,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江海说:“你先去等出租车,我去兑换些人民币。”就那么简单的一句话,方雨涵就敏感地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十四年的相识,八年的婚姻,已经足够让一个女人清楚知道她的男人什么时候在说谎,而且通常在这个时候,百分之九十的女人还会不死心地去求证她的判断是否正确,也许这真的是婚姻中最大的悲哀。当方雨涵扭转头抱着女儿再度冲进候机大厅的时候,江海果然不在中国银行的外币兑换窗口。她不死心地在候机大厅梭巡,如一只她自己深恶痛绝的高度警惕的猎犬。角落里,江海站在那里打电话,脸上绽放着方雨涵久违的温柔笑容。她瞬间明白,他在向大洋彼岸的谁报平安。他抬起头,看到了方雨涵,随即挂断了电话,一如往常地轻描淡写:“给爸爸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到了。”方雨涵点点头,依然是风平浪静的模样,尽管一颗心慢慢浸入冰冷的深海。这就是她和江海这一年多来的状态。彼此心里清清楚楚,表面却捉着暧昧的迷藏,有时候真的不明白她和他为什么会把婚姻经营到这种地步,还坚持着不分开。

走出机场,还来不及温习这座城市久违的温润气息,就抱着第一次坐飞机哭闹了一路好不容易睡着的诺诺打车扑向医院。一路上,方雨涵眼神空洞地望着车窗外,沿途闪过的一栋栋崭新成长起来的高楼和层出不穷的广告牌,丝毫无法引起她的兴趣。江海坐在车后座的另一端,也望着窗外。他们中间隔着一个人的位置,放着女儿的手提摇篮,很近却又很远,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座重洋。一直以来,方雨涵以为,如果江海选择不离开,那么他们应该可以慢慢靠近,可是始终会在这里或者那里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让她突然明白自己的一厢情愿。方雨涵心里反复咀嚼着刚刚的那个拙劣谎言,如同嚼蜡。男人啊,你为什么总是低估你身边女人的智商,尤其是一个和你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心思敏感的女人的智商?

到了医院,看到了江海的母亲。无法想象曾经精神矍铄、滔滔不绝的她,如今变成一个浑身插满管子无法动弹的晚期癌症病人。江母看到诺诺,绽开了巨大的笑容,她努力伸出手想抱抱孙女却又力不从心。方雨涵弯下腰把诺诺的小手放进江母的手心,那是一双曾经会编织各种毛衣,会制作各种糕点的温暖的巧手,现在却冰冷而无力,方雨涵感觉生命在江母指尖慢慢流逝。江母想说什么,却因为太过轻微而听不清楚。于是,她坚持着要用纸笔写,可见那是一件于她十分重要的事情。

“你们一定要好好过下去,为了诺诺不可以分开。”江海母亲的字迹无力却依然清秀。方雨涵的眼泪一下子决堤而出。那时候,方雨涵不敢看江海,因为她不敢确定他脸上的表情。自始至终,方雨涵都没有勉强过他,而那一刻她也不愿意在他脸上看到为难,尽管这是他母亲最后的心愿。

在上海的日子,方雨涵把小女儿留在自己父母家,白天和江海轮流陪伴在江母身边,晚上等护理工来了再各自回家。母亲问方雨涵怎么回国期间两个人一直分开住在各自父母家里,她只是撒娇地说想多陪陪他们。出国前,方雨涵对于江海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并不怎么了解,毕竟没有在一起生活过。以前回国探亲也是整天在外面呼朋唤友,在家里的时间反而不那么多。这次回国,方雨涵才发现江海父母感情并不合。在江母住院期间,江父很少来,来了也莫名惹江母生气。江海和父亲关系更是紧张,有一次甚至在病房门外起了激烈的争执。方雨涵几次想问,每一次江海都黑着脸沉默不语。在当下自己婚姻也支离破碎的情况下,方雨涵也就三缄其口。

十月初秋的下午,这座城市浮动着一种躁热。病房里面的空调又坏掉了,隔壁床的病人早就忍不住跑到外面乘凉去了。方雨涵坐在江海母亲的病床前,刚刚帮她擦完身,顺便帮她翻动一下身子。她从来没有如此认真仔细地帮另外一个女人擦过身,看过另外一个女人的身体。刚过六十的她,皮肤仍然光滑而有弹性,曾经孕育过孩子的胸膛还依然美好,只是插入身体的管子提醒她生命无情的流逝。方雨涵想,矜持如江母,一定是不愿意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看她的身体,只是她现在只能接受这种无可奈何。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人的尊严变得如此渺小而难以维持。

方雨涵独自站在江海母亲的床尾,顺便帮她按摩着她有点僵硬的双脚。她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江海出去办事了,家里有病危的亲人,医院里面难免有些关系要打理,只是打了无数遍电话,总是在通话之中,也不知道在和谁通话。方雨涵一厢情愿地觉得他一定在和她轻言细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方雨涵养成了一种令她自己都讨厌的习惯。江海转身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就会找个理由,看似漫不经心地打他电话,可是每一次他总是不令她失望地让她听到忙音。于是,她坚持不懈地打,而他也是坚持不懈地不挂电话,直到她累了放弃。在美国如此,现在回到上海,她以为会有不同,可是一切看起来并没有丝毫改变。

方雨涵终于累了,坐在江海母亲身边,握着她的手,泪水无声无息地淌在江母的手心。方雨涵呢喃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妈,我也很想答应你,会像你一样好好照顾他。可是,如果他不想让我照顾,我也没有办法。到那个时候,请你不要怪我,好吗?”江母的手指动了一下,方雨涵看到她在点头,用几乎不能察觉的姿势。方雨涵俯下身去,听她耳语:“我都明白,不会怪你的。”

这是方雨涵听到江海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在之后的一个多星期,江母的病情每一天都在恶化。她不能说话了,不能进食了,不能写字了,她失去了意识,直到那一天凌晨,她走了。天色微亮,方雨涵在上海最西边的父母家门口叫了一辆出租车,拼了命地驶向位于最东面的医院,感觉这座被穿越的城市,整个都沉沦在无法自拔的悲伤里面。

方雨涵第一次见到江母是在大学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江母以国际金融系主任的身份欢迎各位新同学入学掀开人生新篇章。当时,方雨涵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了自己代表国际金融系的新生发言。那时候,方雨涵有些近视却不愿意戴眼镜,上台的时候总算是近距离地看清楚了这位以治学严谨闻名的系主任杨教授。她白衫蓝裙,清秀睿智,笑容妥帖,完全符合方雨涵想象中大学老师的模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和江海交往之后,方雨涵都没有把江海和系主任联系在一起,因为江海长得神似他的父亲,和母亲反而没有那么相像。即使有几次方雨涵偶然看到江海和杨教授谈笑风生看起来很熟的样子,方雨涵也没有任何疑惑,本来像江海这种成绩优秀且完全不偏科的学生,没有老师不喜欢吧!

直到大学毕业在即,算是被邀请半正式去见父母的时候,方雨涵才发现拜见父母居然演变成了拜见系主任。杨教授穿着居家的米色毛衣和深咖啡色裙子,系着抽象格子布的围裙在厨房里面忙碌,浑身上下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韵。她对方雨涵很是随和,完全没有寝室里曹羚描述的第一次见岳晓城父母被事无巨细盘问的情景。但是,方雨涵还是拘谨到不行。她心下暗暗想,江海的父母的确是不需要盘问什么了,她简单清白的上半生还有十八代祖宗的信息估计都在学籍档案里面一目了然。她恼恨地瞪了江海一眼,只看到他恶作剧的一抹笑容。江海的父母貌似对方雨涵极为满意,频频给她夹菜,还邀请她以后多来家里玩。杨教授对方雨涵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的发言印象深刻,表扬她的演讲有理有据不失幽默。

“当然,雨涵是我们国际金融的才女,尤其是文采斐然。”江海说着朝方雨涵眨眨眼。方雨涵一下子明白了他话中有话。这家伙,原来还记仇假情书的事呢。她在桌子底下狠狠踩了他一脚。江海吃痛,在父母面前却只能正襟危坐。不明就里的江母点头赞同:“的确,方雨涵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我们家大海算是棋逢对手啊。”

江父笑着随口道:“总算找了一个会念书的,不像以前那个苏荔。”

饭桌上气氛一下子有点尴尬,江海和江母同时用眼光制止江父,他只能尴尬地“呵呵”了两声,欲盖弥彰地说:“吃菜吃菜,江海妈妈做的冬瓜盅是一绝啊。”

方雨涵其实已经听到了那个陌生的名字,她望向江海,江海却只是气定神闲地剥了一堆的油爆虾,然后当着父母的面全部放进了方雨涵的碗里道:“快吃,你喜欢的。”

离开江家之后,方雨涵没有追问江海那个苏荔是谁,毕竟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再提的过往。才二十出头的她,一帆风顺,心高气傲,觉得对于感情之事很是洒脱。而江海也没有主动提及。

或许是江海母亲系主任的身份多少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亲昵感,亦或许是看多了婆媳之间硝烟弥漫的战争,方雨涵在结婚的第一天就决定和杨教授保持适当的距离。她宁愿变成相敬如宾的陌路,也不要变成针锋相对的仇敌。反正,校园的恋情到了毕业之后已经趋于稳定。江海和方雨涵都整天忙碌,忙工作,忙留学,两个人同在一个城市,平时却也是聚少离多。到了留学的事情尘埃落定,他们才在出国前匆忙领了一张结婚证作为对于彼此感情的承诺,没有钻戒,没有婚礼,没有婚房,甚至没有婚纱照片。两个人就这么洒脱地一起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一个去了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个去了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一对璧人双双出国,又都是顶尖的商学院,当年不知道羡煞多少人。尽管方家父母期盼了好久的隆重把女儿嫁出去的愿望落空,但是这个女儿从来独立有主见,失望归失望,他们也只能随她去了。出国留学之后,他们更是游离在外的分子,可以不按照传统世俗运行。每一次,都是方雨涵给她父母打电话,江海给自己父母打电话,反正大家相安无事。

而一通出乎意料的电话,却让江海母亲成了方雨涵那段怀孕独居最黑暗日子里唯一的朋友。

那是一个冰冷的冬夜,方雨涵在家里接到江海母亲的电话。方雨涵有些奇怪,江母很少主动打家里电话,如果有事一般也是直接打江海的手机。

江母问:“大海呢?”

“出差了,要几个星期。”方雨涵平静地说。自从江海告诉他另有所爱之后,他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差。

“大海很久没有给家里打电话。”江母又说。

“可能是工作太忙了吧。”方雨涵不知道为什么要帮江海圆谎。也许潜意识中,她还希望着粉饰太平,只要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就好像还给他留了一条回家的路。

“你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江母语调中有着关切,而方雨涵只以为是例行的问候。

“还好,没有孕期反应了。还有两个月要生了,是个女孩。”方雨涵随口无心地回答。

电话那头短暂地沉默。“那你自己要当心身体。”江母关照着,挂了电话。

过了不久,江海的电话打过来。方雨涵看看手机上的钟,十点多。

“有事吗?你不知道孕妇要早睡觉的?”方雨涵的口气冷淡,如同打电话来的是一个莽撞的陌生人,而不是她的丈夫。

“你告诉妈妈你怀孕了?”江海的声音有一丝慌乱和懊恼。

“难道你没有吗?”方雨涵突然有一种要放声大笑的冲动,“你以为你可以把这个要出生的孩子藏起来?你以为藏起来,她就不存在了?我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同学!”方雨涵居然称呼她肚中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为“同学”,那对白真是滑稽到了极点,尽管她和他的确曾经是同学,大学班级里面令人羡慕的走到婚姻里面的一对。

电话那头江海已经恢复了平静:“我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告诉妈妈。不过这样也好,我会自己跟她说清楚。”

美国华人的圈子很小,骄傲清高的方雨涵拒绝给众人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愿意和任何人倾诉。甚至她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告诉,她怕他们在千里之外为她担心。骄傲的代价就是,之后的几个月,江海越来越频繁地出差,她一个人独自在三千平方英尺的大房子里面度过漫漫的长夜。那么多的房间,那么多的壁柜,孤独是躲在黑暗里的怪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踱步出来一口一口吞噬她。一次半夜起来喝水,从二楼的卧室走到楼下的厨房,一脚踩空,跌坐在楼梯上,看窗外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精心布置的客厅里面,墙上的照片中,曾经的两个人在海边相拥着傻傻甜甜地笑。方雨涵木然地挣扎起身,走到厨房,端起水杯一口一口地喝完整杯凉水,捧着硕大的肚子上楼继续睡觉,没有掉一滴眼泪。她知道,哭了也没有人安慰,于是现实得决定不浪费眼泪。一个像她这样的女人,在怀孕三个月的时候丈夫告诉她他爱上了别人,她必然要冷静到冷酷,淡然到漠然,才能得以生存。她几乎已经练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江母的温情,彻底瓦解了她的武装。在那通电话之后,江母开始经常上网,看方雨涵的博客,并且整夜在MSN里面陪她聊天。江母找来各种孕期的营养食谱,一个字一个字地打进电脑里面用电子邮件发给她。她用母亲的柔和声线告诉方雨涵想哭就哭,不要忍着。于是,终于在决堤的泪水中,方雨涵觉得自己还活着,还知道什么是痛。

另一方面,江海却对母亲的施压感到心烦意乱。江母不停地给他打电话,劝说他看在即将出生的孩子分儿上“浪子回头”。那段日子,他正为了一个大项目经常出差,在忙得不眠不休焦头烂额的时候,却还要接受母亲没完没了的盘问。因为母亲老是怀疑他不过是用加班做借口,用出差做掩护,实际上他都是和林菁菁在一起。其实林菁菁入职轮岗培训结束,早就不在他部门了。职场那么多年,他当然知道如果和下属恋爱是自毁前途的大忌,他怎么可能把林菁菁安排在自己部门,甚至在一个项目组呢?到后来,江母愤怒地宣称,如果江海离开方雨涵,她就没有儿子,只有女儿。江海觉得,母亲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被方雨涵怂恿的,因为她知道母亲是他的软肋。无论多骄傲清高的女子,到头来居然还是要用孩子来维系婚姻,居然还是要动用父母来干涉,真是无聊透顶。江海极为厌烦方雨涵的“伎俩”,叛逆之心上来,干脆更加频繁地出差,某些不需要投资总监到场处理的事情,他也亲自前往。其结果倒是让江海在事业上做得更加风生水起,被内定为投融资战略总部老大的接班候选人之一。

方雨涵并不知道,江母为她所做的一切在江海的眼里已经成为他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她只是单纯地感动着江母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给予的陪伴。当江母说,她从看到方雨涵第一眼起就喜欢她,而得知江海交往的女友是她,就欣喜地认定了她就是她的儿媳的时候,方雨涵开始为当年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深深后悔。她动情地告诉江母,不管她和江海的结局如何,她永远都是她的母亲。方雨涵也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孝敬她,而一年之后,她居然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心痛如潮。人生的戏码总是让芸芸众生无法预测。

江海母亲静静地躺在那里,已经被先一步到来的亲戚们穿上了模样古怪的寿衣,想到十四年前第一次在商学院的讲台见到她,白衫蓝裙,笑容温暖,恍若隔世。

江海母亲走后,方雨涵和江海手忙脚乱地准备追悼会和购置墓地,两个人每天冲进冲出的,奔波于西宝兴路的殡仪馆和位于上海市郊的墓园,经常大汗淋漓的,连水都顾不上喝。这所有的一切,方雨涵做得比江海还要尽心尽力,因为唯有如此,她似乎才能对江海母亲尽一点她来不及尽的孝心,报答江母在她最黑暗的日子里给了她一点光亮。而江父,却如一个旁观者一样,事不关己。从江海和他父亲争执的只言片语里面,方雨涵有点了解,江海父母因为早年工作的关系长期两地分居,感情早就出现裂痕,不过是为了江海一直勉强地维持着。这一切在江海留学美国之后全面爆发,两人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是形同陌路,即使在江母最后的日子里,江父也并未表现出更多的温情和体贴。江海和母亲的感情极深,自然对于父亲生出诸多不满。方雨涵似乎也明白了某一次争执的时候,江海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说他不会仅仅为了孩子而留住没有感情的婚姻。

江海母亲追悼会那天来了很多她当年的学生,还有江海他们同一届的同学,当年的班长岳晓城和曹羚也来了。中国式的追悼会上,先是学校领导俗套的发言,肯定江母为教育事业的贡献。然后亲戚发言,照着稿子念,夸奖她如何勤俭持家、照顾弟妹、友爱邻里。岳晓城代表杨教授的学生发言,当年的班长毕业后选择走仕途,现在俨然已经是崭露头角的年轻领导骨干。江父始终沉默不语,不愿意发言,也没有掉一滴眼泪,感觉多年失败的婚姻以及紧张的父子关系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江父是精密仪器领域的专家,他这一生都觉得人的感情比仪器要复杂得多。江海上台代表家属致辞,寥寥数语,母子感情之深却让人动容。这几日的忙碌奔波让他失去了往日的神采飞扬,那几分沧桑,看起来竟然和江父惊人地相像。

追悼会结束,岳晓城和曹羚过来打招呼。多年以后,大学同学再聚,竟然是这样的场合,真是无比唏嘘。岳晓城建议:“老同学多年不见,难得回国一次,过几天不如我们夫妇做东,一起吃个便饭吧。”方雨涵犹豫地望向江海,只见江海默默点头,“也好,下一次回国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这次回国,江海和方雨涵请了所有剩下的年假,前后加起来不过三个星期左右。从江母病危到离世到他们处理完所有葬礼事宜,也差不多到了他们该回美国的日子。回国之前,他们依约和岳晓城夫妇小聚。岳晓城毕业之后考了公务员,目前在国内金融行业的某监管机构工作,算是一半在官场一半在金融业。席间,他说了几件所谓的官场趣闻,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江海和方雨涵却完全没理解,只能敷衍地微笑。倒是岳晓城对于江海所说的美国金融行业态势兴趣浓厚,不停提问。男人高谈阔论,一边的方雨涵则和曹羚聊聊孩子的养育。曹羚夸张地吐槽老人带孩子的各种奇葩事情,方雨涵笑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本事来美国尝尝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滋味。虽然大家分开很久,又各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同学见面依然能够热络起来。方雨涵看着江海和岳晓城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回到当年的大学校园,他站在自修教室前面,侃侃而谈给她讲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而昏昏欲睡的她什么都没听进去,只觉得他怎么能用那么帅的姿势讲解那么闷的理论。可是,如今的一年多来,他们之间只剩下寥寥数语的礼貌寒暄。

喝了几杯酒,岳晓城开始话多起来。他突然问:“你们还记得大学三年级在野外露营的那个晚上吗?你们知道吗?现在每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要津津乐道地说一说。我们国际金融系最后成的两对都是在那天晚上看对眼的,绝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夜啊。不过到现在,我们都没搞明白,你们那天晚上到底跑哪里去了。”江海和方雨涵不由自主地对望一眼,他们怎么可能忘记,那一夜还有那些往事。只不过曾经的欢喜冤家岳晓城和曹羚已为人父为人母,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江海和方雨涵,却面临着一场婚姻的试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