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 > 十八、论英雄 谁能与之共豪迈

十八、论英雄 谁能与之共豪迈

关于袁世凯、吴兆有及张光前联名送给小鬼子竹添的致函,当年《汉城旬报》的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在记录这件事时,很为小鬼子竹添鸣不平,记录中载:甲申之变,韩京大乱,韩王恐怖,照会我竹添公使保护。袁世凯闻变,遂率兵往袭王宫,以我公使在宫中,乃致书我公使。书甫入,我公使未暇拆阅而袁军已先鸣枪。时韩兵守宫门,我兵驻内院,清兵入门,先击毙韩兵数十人,继与我军相接。清众我寡,势不敌。我公使势甚危。

从这一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日人的佐藤铁治郎,其立场肯定是站在本国一边。至于清日,双方士兵是谁先开的枪?小鬼子竹添是什么时间接到的“致函”?这场官司打了一百多年了,于今依然是双方各言各的。但记载里“书甫入,我公使未暇拆阅而袁军已先鸣枪。”这句话,证明袁世凯在当时的确有意思地阴了日人一把,几乎阴死了小鬼子竹添。

不过,对于这次袁世凯率领清军入宫勘乱,佐藤铁治郎倒也很替袁世凯说了公道话:袁世凯所以出此暴举,实大有深意焉。设清败而日胜,是甲午之役移诸十一年前……

其意思是说:正因为袁世凯突然一杠子插进来,将清、日海战的日期往后延推了十一年;如果不是袁世凯杀入王宫,赶跑了日人,那么日人吞并中国的计划将会一下子提前十一年。后果很严重啊。

下午点,驻朝三营清军正式出发。袁世凯早算好了时间,1小时内军队足可以到达王宫。

袁世凯率清军一营及朝军左右两营为中路,向敦化门进发。朝军左右两营是袁世凯昨天刚花了100两银子收买过来的。吴兆有率一营为左路入宣仁门,进军景德宫。张光前所部为预备队,负责策应。调度完毕,三营清军正式开始朝着王宫进发。

下午近4时,景佑宫亢奋喧嚣了三天两夜日人与开化党人,也许折腾累了,这会儿多少有些平静了。可是当一平静下之后,他们竟然有些纳闷起来。

小鬼子竹添似有心虚问金玉均道:我总感觉好象哪点儿有些不对呢。

金玉均趾高气扬地说:你害怕了!

小鬼子竹添说:怕倒不至于,我们日人何曾怕过谁来着。可是你想啊,政变第三天了,清军这咋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呢?

金玉均满怀信心地说:一夜间政变一举成功,何况国王现在也在我们手里。那个袁世凯大脑袋能拿我们怎样?

小鬼子竹添说:我们还是小心些为妙,袁大脑袋这人心眼可坏着呢。

两人正嘀咕着,一名中宦领着一名清军进来,清军将一封致函递交小鬼子竹添手里。

小鬼子竹添展开一看,心里一紧。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啊!袁世凯的致函内容表面看上去挺温和,实则绵里藏针:

敝军与贵部驻此,同系保护国王。闻朝鲜王宫内乱,杀害六大臣及一中宦。现王城内外军民不服,怨声沸腾,举有入宫环攻贵部之说。弟等既恐国王受惊,又恐贵部受困,用敢率队入宫,一以保护国王,一以援护贵部,别无它意,务请放心。

看到尾处,小鬼子竹添一声惊叫,不好,袁大脑袋带兵攻打王宫来了!

小鬼子竹添叫声未落,就听打宫外传来一声枪响。紧接着,枪声大作,中间还夹杂着叫骂声。

小鬼子竹添大叫:我们着了袁大脑袋的道了。说完,人就要窜。之前他向金玉均拍胸脯打保证,这会儿刚一听枪响就变草鸡了。气得金玉均大骂:孬种!

袁世凯这一“先礼后兵”,目的就是给小鬼子竹添一个措手不及,吃了亏也没地儿说理。他估摸着小鬼子竹添这会儿正一门心思阅致函,便指挥清军立刻发动进攻。

袁世凯率领联军直扑敦化门,进逼观物轩;吴兆有由后门进入,直击昌德宫腹背,很快形成左右夹击,全面包抄之势。日人见袁世凯的联军强行入宫,倚仗居高临下,开枪警告。这就是小鬼子竹添在宫内听到的那第一声枪响!

袁世凯见日人开了枪,心里一阵冷笑。但他仍故作友好之态,耐着心火向日人解释事情原委。日人那里知道阎王爷这会儿正向他招手呢,日人很不听话,仍继续开枪,企图吓阻联军。此时朴泳孝也率领前后两营来协助日人。看着时候到了,袁世凯牙齿一咬,大喝一声:打,给我朝死里打。清军枪声齐发,奋勇酣战,朴泳孝两营官员哪经过这阵势,遂吓得死的死,逃的逃,放鸭子似的一轰而散,剩下来的百十来人却来了个临阵倒戈。朴泳孝见势不妙,提前逃走。日人见势已孤,撒腿就跑,清军紧追不放,日人回头再战。清军直打得日人首尾难顾,最终抱头鼠窜。

联军攻入后苑时,袁世凯见到担任后门进攻景佑宫的吴兆有,正由两名士兵搀扶着嚎啕痛哭地走来。袁世凯连忙上前问道:你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吴兆有痛哭不止地道:日人太过强悍,把我的人全打散了啊。袁世凯听了顿觉哭笑不得,鄙夷了吴兆有一眼,仰天叹了口气说:你做出这样子以为日人就不杀你了吗?唉,跟在我后面吧。

袁世凯集结好联军队伍,开始进攻景佑宫,到了宫门口,却见张光前所部士兵直朝宫门两侧的墙根下躲,气得袁世凯翻眼瞪了张光前一下,便自率部先行攻入景佑宫。

朴泳孝见袁世凯率兵攻了进来,稍作反抗便伙同几个日人立即后撤。袁世凯在宫内寻遍观物轩,发现国王不在。再找,仍无踪影?

见国王下落不明,袁世凯想立新王,但却被吴兆有阻止,说一定要找到国王。此时天已黑,于是,袁世凯公开悬赏:有人告知国王下落者,赏银000两;护送国王到营者,赏银万两。这招还挺灵,功夫不大,果然有人密报说,国王被挟持去了关帝庙。

原来国王李熙是在观物轩的。但是小鬼子竹添、金玉均与洪英植三人刚刚来到观物轩,还没和国王说上话,突然一名日军大尉闯进来报告说:清军已从三面包抄过来了,请公使速作决断。

小鬼子竹添大骂袁世凯,妈的,袁大脑袋是要把我们撵到死胡同里去啊!去,你们先给我顶着,容我再想想咋办。快去。

大尉“哈依”一声,掉头跑出去了。

日军被打懵了,小鬼子竹添也被袁世凯撵昏了头,竞一时没了主意,急得原地直跺脚。

金玉均见状,忙说:情势危急,我们和国王干脆先去仁川。那儿不是有你们日人的军舰吗。

小鬼子竹添尚未来得及答话,国王在一旁放声大哭:寡人死也不去仁川。我要找老婆去,听说她去了关帝庙……

李国王刚说到这儿,徐光范刷地抽出战刀,朝他脸前一晃,喝道:闭口!吓得国王李熙忙闭上嘴巴,往后直缩脑袋。

小鬼子竹添忙制止了徐光范,朝金玉均小声地说:不如还是按照我刚才所说,你,还有洪英植,二位与我一起回公使馆去。

金玉均说:只好如此了。事情是我搞起来的,留在这儿,也是等着挨袁大脑袋活劈。不过,我们必须将国王护送到关帝庙,小鬼子竹添点点头。于是,他们护卫着国王李熙朝关帝庙方向退却。

袁世凯得知国王被劫持到关帝届去了,随命茅延年率领三哨清军由右边,朝军前营由左面,一路包抄追了上去。

金玉均他们等众在前面仓惶奔跑,袁世凯率左右联军一路狂追。

金玉均他们搀扶着国王,刚退到后苑林中的演庆堂,不料迎面一排子弹射了过来。原来这里驻扎着朝鲜王室的别监军,为首的是监堂上洪在义,洪在义见领头的日人朝这边过来,立刻下令开枪。

金玉均大声喝道:国王在此,不得开枪。

对面的洪在义果然下令停止射击。

小鬼子竹添见机一把拉上金玉均,命令日军大尉率领日军前面开路,就要逃窜。不料,国王李熙一下拽着金玉均的胳膊,一付哭腔着说:如此危乱之时,卿将弃我到何处去呀?金玉均两眼含泪说:臣等深蒙国王厚恩,何敢妄弃?臣既留待于此,亦枉故坐以待毙。不如更为明日,权且暂别。

洪英植对金玉均说:你去吧。我与袁世凯平时还算有些交情,有我在或许能保安全。

金玉均双手执礼,说:由你护驾,我放心,就此别过。说罢,便和小鬼子竹添趁着夜色沿小径逃往日公使馆去了。

国王李熙则由刚冲过来的洪在义的别监军,一路护送至关帝庙,去那儿与避难的闵妃会面。

袁世凯率领联军一路追杀,除只遇有小股日人抵抗,几乎没有大的战斗。在离关帝庙不到十里的地方,又与吴兆有、张光前两营汇合。袁世凯对吴兆有、张光前说:去关帝庙只是迎接国王回宫,用不着这么多人去。你们看这样如何,我率领联军清查王宫叛党余孽,稳定人心,防备小鬼子竹添再来捣乱。但去关帝庙道不太好走,再给你们留下茅延年、金钟吕两哨人马作前导。

吴、张二人听了,心里很是受用,表示赞同。袁世凯这是在让功啊!

袁世凯领兵走后。吴、张二人也率两营清军很快赶到关帝庙。

到了地方,只见庙门紧闭,呼叫半天里面也没人开门。吴兆有命部下翻墙而入,从里面将庙门打开,清军随即忽啦一下全冲了进去。

吴兆有来到国王李熙跟前,见这小子竟穿了一身日人和服,吴兆有心里十分好笑,心说:看样子,小子是想偷渡日人那儿去呢。

李熙一脸惶恐地一把拽上吴兆有身边的茅延年,大呼:救我!

原来李熙被别监军护送至关帝庙后,并不见闵妃在此,心中更加慌乱。洪英植又不时怒喝地吓唬他,魂儿都快吓溜了。这会儿一看清军来了,便不顾一切地喊救命。

茅延年正要搀扶国王离去,洪英植快步上前拉着李熙说:不行,跟你们走我不放心,快去叫袁司马来。说着顺手一把拽紧了茅延年脑后的辫子。洪英植人很机灵,他一见国王要随茅延年走,深怕自己留下来受清军为难,他一边叫嚷快去叫袁司马,一边紧抓着国王与茅延年不放,目的是想随着国王一块离去。没想还没迈出庙门,突然斜刺里一刀挥来,就听一声惨叫,只见洪英植身首分家,脑袋蹦出几尺远,大睁着两眼,临死右手还紧抓着茅延年的辫子不放。劈他的人是一名别监军人,这些人早恼透了开化党人平时耀武扬威的样子。故而一见洪英植要逃,便立即挥刀朝着洪英植脖颈劈了下去。其它别监军也立刻冲上前去,一通乱砍乱跺,再看洪英植时,早已成了一摊肉酱。都承旨朴泳教因事发突然,一下楞在了那一动不动。待他猛醒过神来,刚要逃跑,被别监军赶上前去又是一阵乱劈,可怜朴泳教还没来得及呼叫一下,便四肢分家了。

接下来,吴兆有将国王李熙护送到大营,暂且安顿休息。

那么,闵妃去了哪里呢?原来那天闵妃派心腹给袁世凯送信后,就在别监军军官柳东根保护下趁乱带领世子潜出了王宫,逃到汉城东门外15里处一个村庄里,并和袁世凯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袁世凯清查消灭了王宫里残留的乱党分子后,觉得王宫安全无虑,就亲自带人将闵妃与世子接回了王宫。闵妃请他在寝宫里小坐了下,说了不少的感谢话。待闵妃与世子安定下来,袁世凯特意留下十名亲兵保护他们,就告别闵妃走了。

袁世凯带着另外亲兵出了王宫直接来到吴兆有大营。国王李熙一见袁世凯进来哇地一声如孩子般大哭起来,他双手紧握着袁世凯的手哭着说道: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袁司马了啊!袁世凯安慰地说:殿下不必难过,一切都过去了。我已将闵妃娘娘与世子接回宫中,并派我的亲兵保护。请殿下放心,一切安然无恙!

吴兆有高兴地说:慰廷,你干得漂亮。

张光前也咐声道:这次袁司马是立了头功的。

袁世凯也不客气,说:多亏有了二位相助啊。

听到老婆孩子都安然无恙,国王李熙这会儿也不再哭了。

1月7日,天刚麻亮,汉城军民得知国王、闵妃全都安然无事,全城一片欢腾。人们带着鸡鸭牛羊,米粮果疏,前来搞赏清军。另有好多军民都要求见见那位骁勇悍将袁司马。但考虑到政变刚刚平复,怕有乱党残余乘机作崇,茅延年向着激动的军民作了好多解释,人们这才渐渐散去。

1月7日上午,在吴兆有大营中,袁世凯召集朝鲜百官前来参见国王李熙。参见完毕,国王李熙颁布诏书,宣布乱党罪状:

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阴怀卖国之计,酝酿祸心,不止一日。本月17日夜,乘邮局开设宴会之机发动事变,劫持国王,恐动上心。是夜移君上于景佑宫。日本公使竹添即带兵入宫,名为保护实为“挟天子以令天下”。金玉均等籍日本兵势,杀戮大臣闵台镐、赵宁夏、闵泳穆、尹泰骏、李祖渊、韩圭稷及中官柳在贤、威逼君上,猖獗上至。大清三营乘民心之愤,率兵入宫保护。不料日兵先行开炮,便与之接仗,互有杀伤。大君主乘机逃身,避难北门关帝庙,不久,由大清三营及我亲军迎还。洪英植被百姓所诛,其余均逃避,未克拿获。此五贼籍他国之兵,挟制君父,罪该万死!

国王李熙宣布完开化党人罪状后,与诸大臣商议,决定由金弘集负责政府全面工作,金允植暂时统领朝鲜军队。

1月7日下午时,袁世凯担心国王李熙再受人惑弄惹出什么乱子来,便与吴、张二人商议,将国王李熙移至下都监袁世凯大营监护。

现在说下小鬼子竹添。昨晚小鬼子竹添一路跌跌撞撞逃回公使馆时,已是晚上8点钟了。当晚,小鬼子竹添便起草机密电报,向东京报告。翌日,公使馆便遭受数十多名汉城民众袭击,碎砖瓦块飞雨般地掷向公使馆里,几次差点儿被这伙人冲了进来。小鬼子竹添实在硬撑不下了,连忙写信照请金宏集转至清军大营,并开始着手撤退。小鬼子竹添一边组织清点士兵人数,两个中队00名士兵被袁世凯干掉了50多个,只剩下不足150名了;一边命人赶快烧掉所有与开化党人,与东京的来往密件。哪曾想烧毁密件的人一不小心,酿成了大火,不一会儿,整个使馆开始燃烧起来。小鬼子竹添一见大事不好,在日人大尉保护下率领士兵冲出使馆,出了汉城直朝济物浦一路狂奔。直到1月8日清晨,才到济物浦日人领事馆。他立即先安排金玉均等人乔装改扮乘“千岁丸”号,潜逃日人那儿。因他是驻朝公使,而今又在日人驻济物浦领事馆内,小鬼子竹添本人并不感到害怕。倒是这几个开化党愤青们,一旦让朝鲜人抓到,被生吞活剥掉都有可能。由于小鬼子竹添只顾仓惶逃窜,来不及跟他一起逃的70多名公使工作人员及侨民,还是后来袁世凯派人给他护送到济物浦的。

被史上戏称之为“三日天下”的这场活闹结束了。由于这一年天干地支为甲申,故又被史称:“甲申政变”。

由于开化党人听信了日人的妖言鼓惑,自不量力地冒然发动政变,造成朝鲜6大臣被杀,开化党人亡命日本,至使朝鲜元气大伤。国王李熙跟着开化党瞎起哄,非但“独立”没闹成,自己眼下还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这是一场由日人导演的闹剧,同时也是日人在朝鲜犯下的阴谋与罪恶。

“甲申政变”以大清军队完胜,日人军队惨败而结束。这已成为历史的定格。

在“甲申政变”中,当时只有6岁的袁世凯以超人的胆识,坚决果断的军事形动,不仅一举终结了日人在朝外交事务中的棋子开化党,而且又将貌似强大、气焰嚣张的日人打得原形毕露。但是,虽然政变平定,朝鲜的局势得到稳定,然而政变中的正反两个操手,却并未因此而停歇罢手。

因为开化党人发动的这场政变,引发了清、日交兵,这势必引起清日外交问题。

小鬼子竹添于逃回公使馆的当天夜里,就将起草好机密电报,拍发给了本国政府。由于小鬼子竹添心虚,怕不能自圆其说而担罪责,在他逃到济物浦领使馆的当天,又派公使馆外务秘书木下真弘带着报告密件,同金玉均等4人一起乘“千岁丸”号回国面禀事件始末。

而袁世凯也警觉到了小鬼子竹添这人阴险狡诈,吃了这么大亏,一定怀恨在心,不定会向东京政府怎么个报告法儿。为了防范小鬼子竹添背后使阴招,不给对方假以籍口翻盘的机会,就必须提前做足功课。

1月8日,在袁世凯大营,由国王李熙主持组成了以沈舜泽为主的议政机构。并由沈舜泽、金允植分别传诏各国公使,领事前来,由国王李熙亲自向各国公使领事宣布日军帮助乱党诛戮六大臣,胁迫国王的罪状。尤甚日人行事败露后,又带金玉均等4人逃跑,殊为无理之至。

袁世凯如此做法,一使各国公使、领事经过朝鲜国王之口,了解了事件真相;二使大清在外交处上占了先机。

1月9日,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请大清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与各国公使、领事再次说明事件起始原因,晤商只要小鬼子竹添交出乱党、仍可言好如初。可是由于公使之间意见不一,加上小鬼子竹添态度极坏,结果调停失败。

1月11日,小鬼子竹添愤然回国。

1月1日,袁世凯护送国王李熙回到景德宫。并应国王李熙之邀,袁世凯就住在偏殿的楼下,与国王居所仅一墙之隔。同时,袁世凯所辖庆军副营全体士兵也住在宫中,拱卫森严。

至此,朝鲜政局重新运作起来,上下人心渐稳,一切均又恢复往常。

为使清政府详细了解“甲申政变”始未原委,不致使在未来外交处理上清政府陷于被动,袁世凯早在1月6日晚就连夜起草电文,遂飞电报告李鸿章,并转达清政府。电文如下:

十七日晚,逆党金玉均、朴泳孝等籍日人兵力,戕杀大臣六人,汉城大乱。臣民纷纷来营禀报,据称日使竹添带兵入宫,国王吉凶莫测,乞求援救。卑职闻报,即派兵前来,并先致函日使,略云应韩臣民之请,派兵保护王宫。劝其将兵队退出,以靖人心,勿受乱党之愚,激成大变。候其复答,自辰至未,该使竟置之不理。复饬营弁持名片往询,日兵竟开枪击毙我弁兵各一名。我兵甫入宫门,日兵即放排枪迎击,持战一时之久。幸我将士奋不顾身,拼命攻击,伤亡共十四人,日兵不支,由便门逃出。我军遂入搜拿余党。不料日人狠毒,预伏地雷,兵丁误触雷线,炸毙两人,毁殿屋九间。于宫侧庙内寻得韩王,惟乞救护。询问六大臣何罪被杀,推以不知,皆日使匚金、朴诸人所为。王不敢居住宫内,乞为设法安置,遂议到军营暂住。卑职一面派员访拿乱党,保护宫殿,弹压地方;一面严申军令,有敢擅动臣民一草一木者杀无赦。党首金玉均等,闻已随日使逃窜,余党潜伏,人心惶惶。

查此次变乱之原因,系竹添与金、朴等谋使韩王叛我以自主,因此六大臣平素皆恭顺于我,遂先杀之决王意。窃思数十年来,我国家糜饷劳师,保全藩属,仁至义尽,该国王昏庸暗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图之,后患何堪设想。第思日本既能废琉球,我又何不可废朝鲜改为行省,许各国往来通商,各国必不与我为难。所与我争者日、俄耳。俄不过欲在太平洋得一东海口,可虚与饵之;我之海陆军尚可与日本抗衡,日苟与我起衅,尚左券操。卑职居此日久,密迩东瀛。彼国虽偏小,上下一心,其图谋并吞高丽,形迹已彰。若复数年,羽毛丰满,则难图矣。且此次之变,日本擅自带兵入宫,戕杀大臣,其荒谬无礼,亦公法所不容。时哉不失,惟宪台裁之。

袁世凯的飞电报告,条理清晰,虽只千字,却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叙述得极为详尽,为清政府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而且报告对东北亚局势也有清新认识和分析,尤其是对和俄拒日的外交献策更是十分切实而积极。袁世凯认为,日人虽小国之民,却常怀大国情结,早有图谋并吞朝鲜之野心。但在目前清日两国在实力对比上,日人依然处于下风,不如趁此时机干掉日人,宣布朝鲜为大清行省。并与各国通商、建立友好关系。否则一旦日人“羽毛丰满,则难图矣。”虽然此报告与大清国内“东征论”似有异曲同工,很不合李鸿章的味口,但李鸿章看了这份飞电报告后,仍是对袁世凯相当赏识和嘉许。李鸿章遂与总理衙门密商妥善处理事宜。

之所以发生甲申政变,究其主要原因实属于日人侵略朝鲜的野心日益膨胀,以至头脑昏馈,悍然冒险。加上其驻朝公使小鬼子竹添狂妄自负,不自量力,不得伊藤博文批准,便擅自决定提前发动政变。这个小鬼子的确下手够狠。可是他的对手袁世凯——这个大清在朝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比他更狠。也赶在李鸿章命令到来之前,以勇于担当,杀伐决断的英雄气慨,杀得虎口掏食的小鬼子竹添阴谋未逞,人却抱头鼠窜。

甲申政变的胜利,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袁世凯一次宰了多少个日人士兵,而在于其因此而产生的远大的政治意义和外交意义。

那位当时很为小鬼子竹添鸣不平,忿恨袁世凯性情狡猾的日本记者,在多少年心情平静下来,成了日本著名史学家的佐藤铁治郎曾在其著文里这样感叹道:要而论之,袁世凯当时之谋,实有令人可惊可畏者。使清政府与李鸿章能明断敏速,出师图韩,一跃而登,真令日方无从措手。即日军奋然而作,然以当日海陆军论,尚不知鹿死谁手。袁之外交,诚者剽悍之手腕哉。虽然假令清胜而日败,则日本必图恢复;清者战胜而骄,兵备益驰,后此之败,较甲午或更有甚。设败而日胜,是甲午之役移诸十一年前,则清之沈沈酣睡又当早省也。

佐藤铁治郎总体上说的没错,因为日人自从这次军事冒险失败后,的确老实了几年,不敢轻易以军事在朝鲜再动什么歪念头了。但日人果然诚如佐藤铁治郎所说“则日本必图恢复”那样,甲申政变的平息,并不代表清、日之间争端就此结束。反而日人一面开始了韬光养讳,励精图治的经济渗透,大量的日人产品销往朝鲜。一面在本国岛内,加紧了工业发展,以富强国力,疯狂进行扩军备战,等待时机,与大清决战。

可是佐藤铁治郎的说法也不完全对,因为袁世凯并非“使清政府与李鸿章能明断敏速”后出兵勘乱,而是与小鬼子竹添一样,袁世凯也是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令尚未到达之前动的手。佐藤铁治郎要是知道了袁世凯在这上玩了猫腻,不定又会气成什么样子呢。

袁世凯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请求机宜”致书,是在日人与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的第二天(1月5日)发出。致书由“泰安”号轮寄送到旅顺时,袁保龄、丁汝昌、刘含芳他们并没有把袁世凯“请求机宜”的致书全文拍发天津,只是将致书内容的扼要部分电告给李鸿章。而全文致书直到1月0日才到了李鸿章手里。

李鸿章接到旅顺发来的电报,一面立即报告了总理衙门,一面命令袁世凯“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就是这样一个命令,也是在政变平定后的1月1日才到达袁世凯手里。如果袁世凯也同陈树棠、吴兆有、张光前那样,按部就班,坐等命令而且待命等来的又是“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这样一纸命令。那么,日人与开化党人合伙发动的政变早获成功,大清与朝鲜的历史关系也早已改写,朝鲜也早成了日人的囊中之物了。

袁世凯迅速平定甲申政变,为大清在朝利益上赢得了一个完美收关。而袁世凯个人,也因此一役获胜声誉迅升,震惊内外。朝鲜国王李熙不仅本人每逢政事,必与晤商,朝夕相处,而且命令各部大臣环于袁世凯周围,事必请教,听从指挥。袁世凯“代韩内筹抚治,外辑邦交。”昼无定餐,夜不成寐,仅在十几天里,却已须发花白。

后在处理甲申变乱这件事上,清日双方一开始就均抱着和谈调停的弥事态度。原因就出在袁世凯致李鸿章的那份报告书上,这里面有一个被史学家们一直所忽略的内容,既“第思日本既能废琉球,我又何不可废朝鲜改为行省”。李鸿章接到袁保龄、丁汝昌、刘含芳等发来的电文是1月7日,接电后李鸿章立即致电清政府总理衙门,并电告驻日公使黎庶昌调查。同时还立即筹派兵舰7艘赶赴朝鲜弹压局面。

大清做好这一切应变准备的时候。而此时的日人政府对于朝鲜所发生的事,竟然一无所知。东京政府第一次获悉有关政变的消息,是东京出版的一家报纸上得到的。其后才是大清驻日公使黎庶昌的转达。而小鬼子竹添详细报告则迟至1月1日才到达日人外务卿井上馨手里。

由于当时清国电报转折甚多,故使袁世凯那份给李鸿章的致书在中间泄露,为日人东京一家报纸记者以重金购买,并公诸报端。当时日人国内一片哗然,群情激昂。加上小鬼子竹添回到国内的那付狼狈样子,更遭到很多日人诋毁,尤为对其发动政变的严重失策十分不满。特别是当日人侦知大清有7艘兵舰正驶向朝鲜港口,更加确信了报纸上所披露大清“欲废朝鲜而改行省”之说。日人国内主战论甚嚣尘上,美、法两国也在一旁极力怂恿日人立场强硬,借机打击大清。但伊藤博文与日人外务卿井上馨两人则力排众议,打压主战论者。坚持认为时下与大清开战,并无胜算把握,仍决定避免与大清正面冲突,和平解决变乱。于是决定派出外务卿井上馨前往朝鲜谈判。

而在国内,因中法战争,早被法国军队整得焦头烂额的清政府,于1月11日正式批复李鸿章所呈奏议,给出了处理此次变乱的方针大要:以定乱为主,勿与日人生衅。着李鸿章、吴大澄等妥筹对策,并由李鸿章转饬袁世凯“勿与日人开衅。”

明确地说来,刚开始收到袁世凯的千言报告后,李鸿章很有利用大院君李昰应“废朝鲜而改行省”的想法,因为在大院君李昰应递解保定之前,在“二李”两人的笔谈中李昰应曾向李鸿章提出过这样建议。同时又有张佩伦、袁保龄、周馥等人积极进言,这事李鸿章都要定下来上报总理衙门了。偏偏这时又有多家报纸普遍转载袁、李往来函件,既然事经露透,李鸿章只好打消念头。此时大清总理衙门再度明确“以定乱为主,剖析清日误会。”并绕过李鸿章遂密授意吴大澄、续昌二人,赴朝公开查办导致**之原因,以了此局。

李鸿章按总理衙门既定方针与吴大澄很快商讨出具体对策:一、原则上以查办乱党为主,不与日人开衅。二、由袁保龄负责调动庆军方正祥一营赴韩、驻守马山浦。三、由丁汝昌率“超勇”、“扬威”两舰驶往马山浦。传谕袁、吴等,不得妄动,等候查办。

时值因马尾海战不听詹天佑等人警告,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而被革职的左都史张佩伦,正在天津李鸿章督府。张佩伦从李鸿章那里得知要查办袁世凯,遂向远在旅顺的袁保龄发去一封密函,告知此事。前面章书里叙述过袁世凯因去京城谋职被骗,后经徐世昌引荐给张佩伦,张为袁在李爵帅督府谋得过一等文牍,从此袁、张二人曾有过一段交情,后两人虽未谋面,却是书信不断,二人情谊更加增添。不仅如此,而且张佩伦与袁保龄的关系也非同一般。1884年6月日,张佩伦在赴任船政大臣中,与李鸿章、吴大澄、张之洞等人乘船赴旅顺巡阅北洋海军布置防务,袁保龄曾与张佩伦“把袂相聚”畅谈三天三夜,“恍如骨肉相聚备谈一切,悲能满怀。”(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因此,袁世凯和张佩伦的私下情份很不一般。从认识那天起,两人虽以友兄相称,其实袁世凯对张佩伦直视为叔父,“执礼甚恭”(张佩伦,《涧于集》)。若非两者有着如此极不平常情份,张佩伦这个连亲老丈人李鸿章都敢弹劾的清流领袖,是不会干这种有损其“清流”名声的事情的。

袁保龄接到张佩伦的密信,立即给侄儿袁世凯去信。信中称“日本政府听信竹添进一郎之言,向我政府声言韩日冲突皆由你所引致。总署在不明细理情况下,特派吴大澄,续昌二人去朝鲜查办。据传闻总署密授吴、续二人,问罪于你,以平日人之忿恨。望侄儿早作预备,切切匆误。

袁世凯阅信后,不由怒火中烧,破口大骂小鬼子竹添阴毒,恁他妈不要脸;埋怨总理衙门“鬼子六“昏蛋,竟然曲直不辩,要整自己的事儿。骂后、怨后,冷静下来的袁世凯觉得还是保龄叔信中叮嘱的对,于其坐以引颈,不如主动上奏自辩,或许能换来个转机。袁世凯略作腹稿,便洋洋奋笔挥出万余字的平复兵乱详文。写好之后重阅无误,便乘“泰安”号轮寄给保龄叔父。

过了没几天,丁汝昌率“超勇”、“扬威”两舰抵达马山浦,并奉命传达谕旨,命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三人不得妄动。私底下丁汝昌交给袁世凯一封密札,并悄悄告诉他说:令叔让你把这份详文保存好,以备时需。详文概要部分令叔已飞电致以李爵帅。

回头再说说日人。日人政府派出的与朝鲜谈判的全权代表,外务卿井上馨1月日从东京出发,两天后抵达下关。出发前据日人驻华公使榎本扬武来电报告,大清赴朝的两位使臣出发时只有随从人员,并未带护卫兵,所以井上馨也决定不带护卫兵只带书记官近藤真锄,陆军中将高岛内之助,海军大辅桦山资纪及外交人员数员。可是等他刚到下关,突然接到日人驻天津领事馆领事原敬发来电报,内称:清国使臣吴大澄率兵一营(500人)随赴朝鲜。因此,井上馨去电东京,要带兵两个大队(1000人)。

1月8日,井上馨带兵两个大队(1000人)从下关出发。

1月0日,井上馨抵达仁川,进入日驻仁川领事馆。

1885年1月日,吴大澄、续昌二使抵达汉城,下榻南别宫。吴兆有、张光前得知两位使臣此行的目的,专为“剖析清日误会”查办袁世凯而来。两人想� ��往日与袁之间种种间隙遂起推卸责任,落井下石之心。本来迎接二位使臣理应与袁三人同去,不料吴兆有与张光前竟有意撇开袁世凯,俩人直接去了江边。这很有些与袁划清界限的意思。可是令吴、张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二人率领弁勇到江边跪迎吴大澄、续昌二位使臣时,两位使臣连轿子都不曾下,这让俩人很是寒心。只好悻悻地跟着二位使臣的轿子后头,一路前行。当到了汉城南门,只见袁世凯单骑而立守候在那里迎接。到了跟前,两位使臣却下得轿来,与袁世凯很是亲热地寒喧起来。看着眼前的情况,吴、张二人顿时懵了,心里又气且恨,二位使臣这是专程来朝“诛世凯以谢日人”的吗?咋看都象专门会老朋友来着?

如众所周知那样,在处理甲申政变整个过程中,从出兵的决定,到军事调度与攻击行动,甚至事后维稳局面,都是袁世凯一人所独断专行。吴兆有、张光前虽然也联衔参与其事,但只不过与陈树棠一样签个字而已,可以说一切皆出于袁世凯。事后不仅日人政府听信小鬼子竹添谎言将清日争端的责任归咎于他一人,就连朝廷方面也颇多指责。可作为同僚,吴、张二人虽但不给予维护,反而借机诬陷,甚至发难。前者袁世凯可以理解但不可接受;后者实令袁世凯既愤恨又心痛。因为当时丁汝昌传达谕旨,“命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三人不得妄动,等候查办”时,袁世凯就已当表示过自己愿意承担引发事端的责任,绝不反口。而吴、张二人虽但不愿代他分担责任,反而背后恶意中伤。甚至还给袁世凯一下子罗列了一大堆“罪名”:跋扈专断,藐视长官,擅自开衅,挪用军饷,蓄养官妓,贩卖烟土,干涉朝鲜内政等。况且吴、张二人所罗织的种种“罪名”,多是“欲加之罪”。难怪有人说:自古忠佞难为伍。吴、张二人佞小行为陷落同僚事小,实则是在帮日人的忙。在这种内外加击的局面下,袁世凯自然是日子很不好过。为此,他的好友金允植在其所著(《云养集》送慰廷归河南),很为袁世凯所鸣抱不平:当时清廷钦差吴大澄来查诸将的功过,外国人全都以流言诋毁慰廷;留防朝鲜的清军诸将也都嫉妒其功劳而中伤他,而钦差对慰廷也追查得很急。慰廷愤懑不已。

袁世凯此时所处的凶险难堪景地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曾国藩攻下南京,大功告成却遭遇四面楚歌。无耐之地,他首先令功劳最大的九弟曾国荃开缺回籍,并写下了几首饱含悲愤和伤感的诗送给九弟,其中写道:十载艰难下百城,漫天箕口复纵横;河山策命冠时髦,鲁卫同封异数叨。刮骨箭癍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

在戡平甲申政变中立了大功的袁世凯,虽不被朝廷奖赏,同僚赞贺也就算了。那知拎着脑袋与日人一战下来,换来的却是上面的不信任和吴、张等人的攻奸陷害,这让袁世凯十分寒心。

但好在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袁世凯几乎陷入一片绝境,无望延生之时,事情陡地出现重大转机。

尽管小鬼子竹添拼命咬着袁世凯不放口。个别各国驻朝公使把事件归咎于袁世凯引起;吴兆有、张光前等亦众口一词的恶意攻奸;朝廷上下对袁世凯于政变中作为颇多微词。然那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对袁世凯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他对这位河南大脑袋于政变中的超人胆识,果敢处之甚为赏识。

前面说过,由于当时大清与朝鲜之间尚未架设电报线,公文的传递非常迟缓,有关袁世凯、吴兆有等在朝鲜的诸多情况,大都靠旅顺的袁保龄、丁汝昌扼要转电。到了1月中旬,李鸿章才接到从朝鲜寄来的几份正式重要函件,其中包括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等人的联衔禀函,袁世凯、茅延年、陈长庆等人的报告,国王李熙的两封信,以及袁世凯与竹添进一郎往来照会文件等。李鸿章对众多文件详阅后得出自己的看法,日人完全是恶人先告状,反咬袁世凯一口。尤其当李鸿章看了袁保龄飞电转来的袁世凯那份万言详文之扼要,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判论。李鸿章遂会同总理衙门,研判朝鲜所有寄来正式文件,袁世凯果敢决断之行为,并无大过。仅以日人之一面之词,不足凭信。

所以,当吴大澄、续昌二位使臣于赴朝途中行至山海关时,忽然接到李鸿章发来电报,告诉吴大澄谓袁世凯处有一份万余言的事变始末报告书,令他到时索取一阅。李鸿章的电报虽未说明袁世凯报告书的内容,但电报的口气,已对袁世凯有了肯定性的赞赏。吴大澄当然就此打消了“诛世凯以谢日人”的原定计划。

再则,在赴朝之前,李鸿章在与吴大澄一起商议“对策四条”时,尽管有总理衙门对吴密授,但李鸿章仍不忘嘱吴对袁加以“保全”。尤其当他调阅了那份万言详文之后,吴大澄更为袁之作为感动,欣佩不已。慨叹“君劳苦功高,相见恨晚!”由此一来,任日人如何刁蛮发难,吴兆有、张光前等如何中伤诬陷,要想让吴大澄“诛世凯以谢日人”是断无可能的事。结果呢,吴大澄与续昌两位使臣连“查办”一下,都觉得是一件很没意思的事了。

这让吴兆有、张光前二人很失落,还很难堪。非但如此,二人甚至担心,这次别搞不好落下个打雁不成反被雁回头啄了眼啊。对方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宰人没商量的大魔头呢。

当日吴大澄、续昌等入住南别宫后,陈树棠、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等几个人在外间围着火炉等候两位使臣召见。此时已是冬天,而朝鲜的冬天又特别冷。几个人哆嗦着身子,各怀心事地等候召见,召见简直就成了一件集体受罪的事儿。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打内里慢悠悠地走出一位年轻随员。众人连忙站了起来,一边搓着两手,一边眼巴巴地望着青年随员。青年随员笑道:各位大人辛苦,下官代传使臣大人口谕,二位使臣大人今天有些累了,不能一一接见,只传袁世凯袁大人一人进见,余下几位大人请先回去,改日再行奉请。

陈树棠笑说:在下谨遵谕命就是。而吴兆有、张光前两人心里却苦得真想放声大哭。这无疑是在遭人嘲弄和奚落。

下面是吴大澄在召见袁世凯时的一段对话,从这番对话里,既能窥测到此时的吴大澄,对袁世凯已经彻底转变了态度。

袁世凯入见说:袁某带兵驻韩,责任既在于保护,如果失掉了韩国,并且丧失了其君主,朝廷会不会予以谴责?

吴大澄说:必会严厉谴责。

袁世凯说:既然拼以死力救护,韩之君主国家俱存,但也有擅自挑起争端之罪,愿朝廷按律法惩治。然而袁某自问,还是觉得无所愧怍啊。

吴大澄急忙说:君劳苦功高,相见恨晚,当以实情上达。

本以为早已准备好了口实,一案放例袁世凯不成问题。岂知吴、续二位使臣到后,不仅不查“启衅”的责任,还前后两次将自己狠是轻慢奚落一番,这让吴兆有、张光前两人由怒生恨,由恨生歹,发下狠来不把袁世凯整倒誓不罢休。他们索性撇开平乱主题,另外罗织罪名。一罪,专擅杀人。关于这条罪名,还得将时间倒回188年庆军初入朝鲜说开:当时庆军六营里的士兵多为淮北一带农民,穷困数年,自从进入朝鲜,便暴虐横行、斗殴、抢劫、强X时有发生。当时国外各种报刊纸纷纷登载,就连清流御史张佩伦亦上疏弹劾吴长庆,清政府乃命李鸿章严责吴长庆治兵不严,令查办营中闲散人员,资遣回国。吴长庆本是一位端谨之人,在清国军界颇有声望,既受言官及各国报刊笔伐,又受本国政府之申训,心中大为不悦。遂召集各营营官,极力整顿军纪。

袁世凯时任庆军营务处总办,整饬军纪自是责无旁贷。由于袁世凯当时才是一个二十出点头的青年人,青年人血气方刚,嫉恶如仇,下手免不了狠了点儿。这一天袁世凯率领亲兵巡查,巡至一处民宅,碰上一名士兵正在强X朝鲜少女,袁世凯二话不说,立即将其就地正法,并将此报告了吴长庆。吴长庆坚指大赞:干得好,执法理应如此。孰料这名被杀士兵竟是参将黄仕林的亲兵,这下麻烦大了。黄仕林跟随吴长庆多年,为吴曾立下汗马功劳,深为吴长庆所厚宠。黄仕林平时也是骄横惯了的,顿时恨得咬牙切齿,拎着手枪就去到袁世凯处玩命,恰遇袁世凯不在,黄仕林愤恨中就把袁世凯的办公地儿,一古脑地全砸了个稀巴烂。袁世凯的营弁见事不好,一路小跑地来到吴长庆处报告,营弁前脚刚到还没顾上报告,黄仕林后脚就拎着手枪,气势汹汹地跟了进来。吴长庆一见来者不善,遂令袁世凯暂避一下。黄仕林大喊大骂,虽要拿枪崩了袁世凯不可,显然他把吴长庆也不当回事了。见不到袁世凯,黄仕林这才愤恨离去。这事之后,吴长庆就将黄仕林调往别处,让两人不驻扎在一起,事情才算慢慢缓解下来。

又过数日,袁世凯又率领亲兵骑马巡查。正行间,忽然打一名亲兵怀中抖掉下来一件女人衣服,袁世凯立刻警觉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亲兵此刻早已吓得浑身哆嗦不止,不敢回话。后在袁世凯严厉盘诘下,亲兵支吾着说出实情,说女人衣服是从朝鲜老百姓家里抢来。袁世凯听了,勃然大怒,一刀劈下,亲兵脑袋顿时搬家了。

经过袁世凯前后两次重惩,庆军纪律大振,面貌一新,就连朝鲜人民也都为之欢呼称赞。吴长庆大奖袁世凯能办事。

袁世凯是奉了吴长庆之命“极力整顿”,既有效地整治了军纪,又维护了大清驻军的形象。怎么就说成是袁世凯“专擅杀人”了呢?

二罪:藐视长官。一听这罪名就令人忍不住想笑。远了不说,单说刚发生过去的事儿。甲申政变戡乱打响后,袁世凯率领联军,舍命与日人拼杀,最终取得平乱胜利。而吴兆有、张光前那会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呢?

非单是笔者如前面所描写那样不能笔下留情,就连沈宪祖等著的《容庵弟子记》里也有着类似描述:袁率中路清兵及朝鲜左右营(自敦化门)强行入宫后,即与守军展开激战,直至攻到王宫后院山坡下,方见率左路(自宣仁门)入宫的吴兆有正由两名士兵搀扶着仓皇走避:兆有跌足号哭。袁世凯问其故,回答说:“士兵入宫受到攻击,逃跑溃散不知道哪里去了。”袁公笑道:“你作出这副模样,敌人就能放过你吗?不要乱我军心,赶快回营收拾残兵吧。”袁公仍指挥众人前进,遇到埋伏的地雷,(敌人)格林炮齐发,有两名士兵被炮弹飞炸到空中,几天后才找到他们的尸体。地雷距袁公不过数十步,爆炸声浪把袁公震得扑坠到坡下,受了点轻伤,仍率兵追击。所说日兵已归使馆,天黑时遂收队回营。而袁公所训练的韩军与日本所训练者仍在相互射击,枪声达旦,也未见张光前士兵。派人查看,原来都在王宫西面金虎门内的高墙下躲避子弹,未敢发一枪进一步。袁叹息道:“淮军的暮气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啊?”

沈宪祖等将吴、张二人作战中的表现说得如此不堪,虽然难免有为袁世凯当年被中伤而鸣不平之嫌,但历史却是无情的。淮军的暮气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更是表现得不堪闻问。中日甲午之战时,张光前、黄仕林统兵驻扎旅顺口,一见日军杀来,他们也是一枪不放,尽数逃走,造成旅顺一地民众被日军几近杀光。1899年李鸿章外任两广总督时,张光前前往道贺,说到自己曾到安徽无为县拜访庆军创立人刘秉璋,被刘拒之门外。李鸿章说:你是败军之将,不见你是合适的。

试想一下,当清日两国军队交战正紧时,袁世凯既亲眼见了吴、张二人怯懦庸劣的恶作相,事后在举止行为上,袁世凯就很难免地对二人心存轻蔑,如果说这也叫“藐视长官”的话,那什么样的长官才能不被“藐视”呢?

三罪、挪用军饷。在甲申政变过程中,朝鲜亲清的事大党人有六人遭到日人与开化党人联手杀害。政变结束后,袁世凯为慰藉死去的人而给活着的亲清人看,经与吴兆有、张光前等人商议,以清军军饷给死者家属发了抚恤金。每人500两银子,六个人一共是000两,委托金允植领发。然而吴兆有、张光前二人竟硬是诬告袁世凯擅自挪用。最后竟还直接告到了李鸿章那里。

袁世凯百口莫辩,很为此苦恼。毕竟才只0多岁的青年人,又怎知官场是如此险恶呢。袁保龄在给他这个懵懂侄儿写信时叹道:你此次朝鲜之功,众论昭然,而吃吴某如此大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