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从明末开始生存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朝廷的封赏

第一百九十八章 朝廷的封赏

出了政务大院,文启东不知该往哪里去了。

回郡主府?

丈母娘赵王妃熬好了鱼汤,等自己回去喝呢!。

可想安稳的喝鱼汤,就得把赵王妃的心愿了解了,赵王妃的心愿,就是答应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

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总体来说, 除了税收外,其它都是一些名义上的要求。

但就是这些名义上的要求,对凤山观属下各地方上的民心,也是会造成影响的。

答应了朝廷的要求,这些地方在名义上就归属大明了,这些地方上的人, 就是大明的子民,如果以后文启东要靠这些地方的人造反, 在大义上会给人留话柄。

和大义名分相比,至于向朝廷交税,反而不是一件要紧的事。

要知道,大明的税,都是针对拥有土地的农民的,山阳镇和连云镇,几乎没有拥有土地的民户,镇内的人,大部分都是凤山观的佃户。

朝廷要是来凤山观地盘上收税,可不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的,交多少税,可不是朝廷说了算,给多给少,要看文启东的心情,就是只给一两银子, 朝廷也只能接受。

问题是, 哪怕是一两银子, 文启东也不想给,他不想便宜那些贪官污吏。

明朝的垮台, 最大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财政的破产。

朝廷没有了收入,没有钱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行,养不起军队,只好倒闭关张。

为什么朝廷没有了收入,朝廷的那些税收都到哪里去了?。

明末的各种税赋响银,其实并不重,还没有到了让民户倾家荡产都交不起的地步。

朝廷的税赋不重,可却挡不住底下的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朝廷一钱银子,到了底层,那些税吏们就会收到一两、二两,把农民家里的最后一粒米都收走了,逼得老百姓只好造反。

多收的那些银子,不是上交朝廷,而是被上下的各级官吏瓜分了,收刮老百姓的钱, 九成以上, 进了那些官吏的腰包。

文启东不想把自己辛苦搞来的银子,转手送进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

可要是不答应朝廷的条件, 丈母娘一家的事就解决不了,丈母娘就不会高兴,连带的,自己妻子的情绪,也会受到丈母娘的影响。

说实话,文启东走的是长生仙道,不是凡人争霸流,他建立的各个领地,除了山谷是他的根本,山阳镇是为了保障他的舒适生活外,其它地方对文启东并不重要。

其实,那些地方就算让朝廷拥有虚头的名义也没什么,反正影响不了实质的归属。

特别是海外的领地,要是名义上归属大明,反而会符合华夏民族的利益,不会造成法理上的分裂,以后新的大一统王朝建立,领土面积可以顺势外延。

从大道理方面来说,同意朝廷的方桉是可行的,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意了朝廷的旨意,会给这些地方带来压力和麻烦。

就拿连云镇来说,名义上归属朝廷后,面对明末朝廷入不敷出的困局,镇内的千万石存粮,就是一个负担,大义名分上的负担。

以前可以自己掌控,按计划收治流民进行移民,不需要看朝廷的脸色,朝廷也没有借口进行道德绑架。

现在名义上归属朝廷了,河北出现了大量灾民需要粮食,山东的灾民也需要粮食……。

给不给?

给的话,一石粮食最多一升能到灾民嘴里,不给的话,各种指责和抹黑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这种舆论歪曲,原时空后世,人人都已经能睁眼看世界了,还会受到舆论风暴的影响,好多人还不能明辨是非的跟着起哄。

在这愚昧的古代,民众的思想,更是掌握在那些官绅和读书人的手里。

万历年间,苏州织户暴动抗税,把收税太监打死,就是底层的织户受到那些官绅主家愚弄的结果。

织户辛苦劳作挣得钱少,不够养家煳口,那是受到了他们作坊主剥削的结果,这是直接关系。

而作坊主,就是那些开办作坊的官绅们,却对工人说,你们的工钱都被朝廷剥削走了。

这话对、也不对。

对的一方面,朝廷是在收作坊主们的税,但这个税很低,影响不到工人的工钱。

但那些作坊主,为了不向朝廷交税,就把工人收入低的原因,强加到朝廷的头上,鼓动工人闹事,从而达到自己抗税的目的。

对这一点,文启东看的很清楚。

所以,面对朝廷开出的谈判条件,他不想理会,不想招惹那些狗皮膏药一样的麻烦。

不答应朝廷开出的条件,就要作通赵王妃的思想工作,免得自己后院起火。

想了半天,文启东觉得躲避不是办法,还是要去直接面对,就不再犹豫,径直回了郡主府。

自从朝廷来人,恢复了自己的王妃封号,赵王妃对皇帝的态度立马就变了,由原先的愤恨,变成了感恩戴德,连带的,对朝廷给出的选择,也心热起来。

至于自家的富贵,需要凤山观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事实,她就直接视而不见了。

在赵王妃的心目中,自家女婿的东西,那就等于是自己的东西,作为王府的仪宾,就要有这个觉悟,没见王府里的其他仪宾,连自己本人都属于王府。

也就是自家的这位仪宾特殊,要不然,太监来郡主府颁旨时,赵王妃就直接当家作主,答应朝廷的条件了。

文启东一回府,就遇到了赵王妃那热切的目光。

见文启东回来,赵王妃忙对身边的侍女呵斥道:“秋香,你这蠢丫头,还呆在那干啥,没见姑爷回来了吗,还不赶快侍候着……。”

在丫鬟下人的侍候下,文启东净手洗面忙活了一阵子,等忙完坐下后,面对赵王妃和妻子询问的目光,文启东一时沉默了。

看文启东沉默不语,赵王妃的热切目光渐渐变冷,等了一会,先开口说道:“贤婿是没有答应朝廷的条件吧?。”

文启东笑了笑,语气轻松的回答道:“王妃,朝廷的条件我看了,有些条款要求过分,小婿我没有立即答应,等回头让政务处和朝廷的人协商后再说吧。”

听了文启东的话,赵王妃明显不高兴,沉着脸说道:“贤婿说朝廷要求过分,哀家到没看出来,无非是损失一点银子罢了……。”

看文启东不接自己的话,赵王妃又说道:“只要由椿恢复了王爵,哪怕拿哀家的俸禄补偿道观的损失都行。唉……,由椿本来好好的做着郡王,清荷本也是郡主,现如今都成了庶人……。”

旁边的清荷听王妃说出这样的话,连忙插话道:“母妃,您怎能这样说,咱们这日子不过得好好的吗,王兄也做了海外的国王,不比以前要好……。”

对自家的女儿,赵王妃就没那么客气了,对着女儿厉声呵斥道:“你懂啥,咱家是那种缺吃少喝的人家嘛,普通人家的富贵对咱家算个啥,咱们是皇族,作为朱家的人,要是被除了族名,你父王躺在寝陵里也会不安的……。”

清荷被自家母亲一通呵斥,眼泪都快掉出来了,一边是母亲,一边是丈夫,她不知应该帮谁说话。

文启东一看母女俩要争吵起来,连忙说道;“母妃息怒,清荷没有说不帮她的兄长,这件事,是朝廷有求咱们,谈一谈条件,对由椿反而更有利。”

为了安丈母娘的心,不让自家后院闹腾,文启东保证道:“母妃不用担心,小婿定会让朝廷加封由椿王爵封号。”

得到了文启东的保证,赵王妃的脸色马上由阴转晴,立即又笑容满面的招呼道:“哎呀,说了这半天,鱼汤都快凉了,秋香,赶快给后厨说一声,把鱼汤再热一热……。”

交代完秋香热鱼汤,赵王妃回头对文启东说道:“贤婿,这新鲜的鱼汤很是滋补,贤婿你一会多喝点……。”

文启东对丈母娘的变脸技术,心里暗暗腹诽不已:“这也太现实了,不拿出点好处,看来连热鱼汤都喝不上了。这,这天下的丈母娘,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

随后的两天,在文启东的示意下,政务处和朝廷来人几经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朝廷对连云镇、大员岛、吕宋岛拥有名义上的主权。连云镇每年定额上交税赋银子两万两。大员和吕宋,朝廷各派一名御史算作监理。

作为回报,朝廷下发眀旨,封朱由椿为宋王,位列亲王爵,封地为吕宋岛,允许其恢复建立亲王叁卫,以护卫其领地。”

和朝廷达成协议后,朝廷以最快的速度,颁布了几道圣旨,除了加封朱由椿为宋王的圣旨外,还有对清荷郡主和文启东的封赏。

清荷被改封为山阳郡主,实领山阳镇为封地,文启东又重新恢复了凤山真人的封号,就连凤山观,也不再是山野小观,得到了朝廷正式承认。

这样一来,凤山观下属的田地,就不用靠文启东武力抗税了,算是正式的给予了免税。

对于朝廷的加封,按规矩,是要进京去谢恩的。

要依文启东的意思,不用去谢恩。

朝廷不过是在事实上,顺水推舟给了一些虚名,朝廷没有损失一两银子,反而得到了不少好处,哪里用的着去谢恩。

可作为现代人的文启东,却受不住媳妇的念叨,只好陪同丈母娘一家,前往京城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