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时过境迁 > 私塾(一)

私塾(一)

我曾在一所私立学校断断续续读过两年书。那期间,父亲常要我去放鸭;母亲常留我在家里帮助她推磨、舂碓,她说:“一只公鸡四两力”,我知道她也是无奈。

记得第一天父亲送我到学校的情景。那是一九四一年春节

后的一天。

学校就在叶旺明村。

一条石板路,在茂密的树林中伸向村子里。在村子最后面,有一座高大的石门。走进石门就是天井,跨过天井就是厅堂。

厅堂上有七、八张高矮长短不一的桌、凳,十三、四个儿童,正在摇头晃脑地高声读书。

一位个子瘦长,穿着灰色长袍,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几根白胡子在下巴上跷着的老人,双手背在背后,在天井旁边踱来踱去。他一边嘴上背诵着什么,一边用眼睛监视那些正在读书的儿童。

先生见了父亲和我,很快地回到自己的那把“太师椅”旁,慎重地坐了下来。

父亲把我牵到先生身边,点燃香、纸。

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先跪下来,拜了墙上贴的那张用大红纸写的“孔圣之位”,接着又给先生下跪、磕头。

拜过孔夫子和先生以后,就是先生为我“点红”。

我把一本“三字经”,恭恭敬敬递到先生手上。

先生把手指放进嘴里蘸了点口水,开始翻书。先生用他那笨掘的手指,把书一页页往下翻,当翻出了那夹在书里的几张纸币,就悄悄地拿下放进口袋里。

接着,先生随手拿起桌上的“红朱”毛笔,教我读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并用毛笔在断句的地方打上红“o”。至于它的意义,先生并不作讲解。

从此,我便天天上学,认字,背书、写字。

先生将每个学生当天学的生字,写在该生的大字本中。放学前,学生们逐个站在先生身旁认字。

我第一天的单字是“初、之、本、人、善、性”。认对了的字,先生就在该字旁,用“红朱”笔画个“0”。

读过的书,都要背。每天上的新内容,下午放学前都要在先生面前背。

“学而时习之”。凡学过的文章,都要反复温习: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日,都得从头背起。背书的时候,身子还要不断随着两只脚左右甩动而摇摆。

有不会认的字,或者不会背的书,都得老老实实把手掌伸向先生。让先生挨板子。

有些学生估计要挨板子,先偷偷将手掌,在桌子或凳子角上使劲摩擦,直到手掌麻木。这样在挨板子的时候,可以减少一点痛苦。

成天除了认字、背书,就是写字。

写字,首先要练习写的是大字。

练习写大字,要分几步走:

第一步,先生在初学写大字学生的大字本上,用“红朱”笔写上大字。我的本子上每天写的都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先生先教我在砚池里磨墨,然后指导我用毛笔在“红朱”字上照着写,这叫做“描红”。这一步一般要反复练上十天。

第二步,把先生写好的摹本,套进透明的白纸大字本里。学生透过白纸,把摹本上的字,用毛笔描在大字本上。我的摹本上写的是:“王子去求仙江城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第三步,在初步掌握了“握笔”要领以后,就开始“临”了,即把样本摆在旁边一笔一笔仿着写。

在“临摩”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练习小字。初练小字,一般不需要另用小字本,只需把小字写在大字本上,在每个大字旁,仿写三、五个小字。

大字本交上去,先生批阅。写得好的字,先生就在字旁用“红朱”笔画一个“0”。如果横排全是“0”,就叫挂“匾”;如果竖行全是“0”,就叫挂“牌”。学生们都积极争取“匾”和“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