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时过境迁 > 汀泗完小(十四)

汀泗完小(十四)

汀泗桥这个位居粤汉铁路线旁、横跨汀泗河两岸的江南小镇,本来就十分热闹,加上解放军文工团、解放军荣誉军人学校,更显得朝气蓬勃。

镇上,不几天就有一次群众大会,或听形势报告,或诉苦斗争。人们一个个扬眉吐气,参加大会的热情特别高。

每次集会,都要“拉歌”,拉起歌来,场面特别壮观。

有一次,区里召开群众大会,我校师生自带坐凳,排着长长的队伍,来到广场。

场内气氛十分热烈,解放军正在拉歌。

我们刚刚坐定,坐在背后的荣军学校,就向我们发起了“进攻”:一个在高呼“中心完小!”,全体学员齐喊“来一个!”。

由于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队伍还没有反应过来。对方又在喊:“叫你唱,你不唱,扭扭咧咧不像样!”,紧接着,指挥员又高声问:“中心完小在哪啊?”,全体学员“刷”的一下,用食指指着我们,“在那!”。全场哄堂大笑,我们都感到难以为情。

郭老师立即站了出来,转过身面向坐着的我们,高高扬起双臂。顿时,“没有共**就没有中国……”,从八百多只歌喉中,猛的一下迸发出来。歌声整齐、嘹亮!

没想到,歌声刚接近尾声时,背后又发出极有节奏的呼声:“好不好?”、“好!”,“妙不妙?”、“妙!”,“再来一个要不要?”、“要!”。郭老师也不示弱,指挥我们高声回应:“要我唱,我就唱,我们唱完该你唱!”。我们又唱了“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我们唱完,荣军唱起了“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文工团介入了!他们在喊:“一——二!”,我们就同他们一起喊:“加——油!”,不断:“一——二!”、“加——油!”。联合起来声势强大,压住了荣军的声音。等到荣军的一支歌唱完,刚一落音,郭老师就借助文工团的力量,向荣军发起了“反攻”。郭老师高呼:“好不好?”,“好!”;“妙不妙?”,“妙!”;“再来一个要不要?”,“要!要!要!”……

除了文工团、荣军学校和我们学校歌剧组,经常演出以外,还三、五天就看电影。

只要晚上有电影,母亲就提前做晚饭。全家人吃过饭,锁上门,高高兴兴出门。

如果电影在农村,我们就用火点燃晒干的葵花杆,或把点着的松脂,放在用细铁丝扎成的小“篓子”里照明。

每逢这时候,周围十几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远远近近,到处是灯笼、火把,到处都是欢笑声和相互的呼应声,给人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在西街河畔汀泗桥头。我赶到放映场时,已经快开始放映了。我的同学章德亨,在距银幕最佳的地方,摆着长凳,为我占好了位置。

放映开始了。银幕上出现的是俄文,没有声音,人和物都是黑白色,看不大清楚。有人用手电筒对着银幕照,可是越照越看不清。而且,常因发生故障而停下来修理。

不过,总的来讲,大概意思还是知道的:这是一部苏联故事片,片名意思是“无脚飞将军”,讲的是一个空军战斗员腿摔断了,仍然坚持打击敌机的英雄故事。

看过第一场电影以后,就常看电影,如“白毛女”、“刘巧儿”、“翠岗红旗”、“暴风骤雨”、“渡江侦察记”、“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等,还有不少苏联影片如“列宁在1919”、“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