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书 > 从平乱悍将到威逼“四夷”之外交官 > 十四、朝鲜编练新军

十四、朝鲜编练新军

平定了“壬午兵变”,在朝鲜袁世凯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友好的朝鲜人民在汉城为他立生祠,时时瞻仰参拜,以感谢他在平乱中治兵严历,秋毫无犯。袁世凯很是火了一把,大清宗主国的光辉形象也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朝鲜人民心中。

188年9月1日,闵妃派遣谢恩兼陈奏使赵宁夏一行去到天津,当时实际主管清政府对朝政策事务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赵宁夏一面向大清申谢代戡兵变,一面请示善后事宜,同时特别提到整肃军制,编练新军一事。赵宁夏历述朝鲜军制的沿革,以及乱后朝鲜军队废驰的实情,强调了整顿的迫切需要,力请代筹。

事实上大清早些时就有帮助朝鲜训军队的侧案,只是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施,结果叫日人“花鬼子”抢了先,搞了个“别技军”。经过这次壬午兵变,大清的对朝政策开始了明显的转变。加上这时清廷方面多数人主张对朝积极,尤以翰林院侍读张佩纶为最。张佩纶力主由大清选派教习,代购洋枪,为朝鲜编练新军,以防日人。

李鸿章决定答应协助朝鲜练兵。至于教习人员,就不再由国内选派,他全盘交由吴长庆筹划。9月0日,吴长庆便派袁世凯筹办练兵事宜。

其实,袁世凯早在受命编练新军之前,就曾两次与人鼓动过这事。一次是闵妃专门宴请袁世凯一人,感谢亲自迎护之恩。席间闵妃言语间对袁世凯表露出她对京城禁卫军的极大不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那支“别技军”。这些兵成天被好吃好喝地供养着,临了竟然连一帮乌合之众的叛兵都干不过。袁世凯不失时机地进言道:要想李朝江山一统万年,就必须要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嫡系军队,要有一支素质高,武器好,能战斗的军队。倘若你们信得过袁某人,我可以帮你们训练这样的一支铁杆军队,以保王室永无安全之虞。

闵妃听了十分高兴,她甚至开始有些喜欢上这位大清国的青年小弟了。闵妃年龄大过袁世凯9岁。闵妃对袁世凯说;我这就回去告诉国王,叫国王拜你为上将军,帮助朝鲜练编新军。

袁世凯连忙说道:此万万不可使也,拜上将军不合大清体制。至于编练新军,袁某岂敢负托。只是须有朝鲜政府报请清廷奏批方可。

瞧瞧,在闵妃面前既顺其自然地表露了自己的愿望与心思,又不失原则地维护着大清的国体和尊威。这就是时值二十三岁的袁世凯,这样的精明有原则性的青年才俊,难怪人家蹭地一下就当上了“副厅级”干部。

还有一次是兵变弭平没几天,朝鲜王室迎接使金昌熙来下都监大本营,商请吴长庆在朝鲜长年驻军,以示屏防,以免日、俄觊觎而时起纷争。两人笔谈中,袁世凯似有不悦地书道:我前晤云养(作者注:金允植号云养),劝其急于练兵以制全局,以慑外侮,而竞归漠然,如何可也?何不趁我军在此,选择精卒,由我军训练几日,再授以自统,原非大难事,何不先练一营500人,以观后效。能有劲旅000人,政可行,侮可捍,然将才不易也。如值中邦一朝有事,或恐不暇顾及,何不图自力以长久之计?

金昌熙并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只是书道:下官短见。惟望天兵常留。金昌熙人很聪明,意思说这不是你我二人今天所要讨论的事,还是说说驻军吧。

袁世凯笔锋迴转,话中藏话地书道:我士卒恐不能久留,且大帅也不愿久留。中土之人谁无身家,久居无是,且恐不易支持。如换他人,恐不好与事耳。大帅实心为民,不设傲诈,此外诸帅如大帅者,计不可得。若来此邦纵兵肆兵者,恐民无噍类。

袁世凯的话既有捧扬吴长庆意思,又含有对金昌熙恐吓的成份。

此次清政府决定帮助朝鲜编练新军,你说是因了袁世凯私底下作了小动作也好,还是因了张佩纶向清廷奏陈的结果也罢,总之,在编练新军这件事上,袁世凯的练兵执念总算如愿以偿。

再者,此次编练新军,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这次练兵可说是壬午兵变后清国在朝势力急剧发展的象征,同时也显示了袁世凯在庆军中的地位。

现在不妨先说下朝鲜军队的兵制。据金允植当时所介绍:朝鲜的兵制在高丽时使用的是唐朝府兵制,到了李朝,由于久无战事,天下升平,兵制渐垮。到了明万历年间,“壬辰倭乱”之后,改用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法。到了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摄政时代,恢复了所谓中古建制——三军府,五卫制。一直沿用至今。

一句话,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现有的军队大都是各大军阀或大官僚自养的武装。可以想象,靠这样的军队别说保家卫国了,既是让他们保卫王室,那国王还不跟成天坐在火山口上一样?

9月中旬,袁世凯与朱先民,何增珠等人很快拟定出了训练大纲。朝鲜议政府派出金允植协助,经过双方磋商协调,决定先训练亲兵两营。

兵丁的选拔由王室侍卫别监洪在义负责。在壬午兵变中因其护驾有功,所以颇得闵妃器重。洪在义招选上下里民各1000人,将他们分别集合于训练院,与三军府两处,交由袁世凯亲自逐个甄选。袁世凯先从上里民丁中挑选500名,然后又从下里民兵中挑选500名。将选定这1000人,组成为一个“新建亲军营”。亲军营又分为左右两营,每营500人,营下又分5哨,每哨100人,设哨官一名。并且每个营设有一名朝鲜军官任监督,左营由李祖渊担任,右营由尹泰骏负责。

在新建亲军营训练安排上,袁世凯同副将王徐功教练亲军左营,地点在三军府;右营亲军由庆军营官朱先民与何增珠教练,训练地点在东营。其训练方式完全采用淮军操法,训练当中袁世凯时不时地还会添加点“佐料”——西洋操法。人家袁教练少年时就读过西洋兵学的,没想到这会儿还真就派上用场。

组建训练亲军营初始,袁世凯就提出练兵成军的亲兵营坚决革除府兵制,拚弃沿用的戚继光《纪效新书》里家军制。军队供养,士兵饷粮由朝鲜政府供给,亲军营权力归属议政院,国王为军权最高拥有者。

袁世凯的这个建议很得双方一致拥护,决定由此废除府兵制,家军制。“新建亲兵营”的兵饷及其它补给由朝鲜政府与大清驻朝人员共同筹措。这时大清在朝鲜的商人不少,筹措些赠银应该不是问题。而训练用的武器则有大清无偿提供,其中有铜开花炮10尊,来复枪1000支及相当足量的弹药。

在新军训练中袁世凯亲自督训,尽心尽责,不遗余力,很有些现在中国驻外维和部队那种国际主义援外精神。由于两国双方督训人员督训有力,协调有序,新军的训练颇为顺利,且大显成效。在训练尚还不足两个月时,闵妃和李国王就急痒难耐了,非得瞅瞅这兵练得到底咋样了?当这对“姐弟组合”亲临训练现场这么一看:队列操练,步法齐整,枪炮“咚咚叭叭”操作极其熟练,俨然一支小小劲旅。喜得闵妃拿眼睨斜了几次袁小弟,俺这个河南小弟果真不凡哩。

于是乎,闵妃与小李国王俩人一挤眼儿,成,就这么地。

闵妃将脸转向身边陪同前来检阅的吴长庆,与其商量着想在江华沁军中再挑选500名士兵,改编为“镇抚营”,仍交由袁世凯训练。看到这个世侄如此地给自己长脸,老吴大叔当即就爽快地答应了。

这对儿“姐弟组合”练兵还练上瘾了!

11月的一天,袁世凯在金允植陪同下与刚从国内来到朝鲜的唐廷枢前往江华。你道这袁世凯来江华挑兵为何带上个唐廷枢前往?原来唐廷枢这人很有些来头,带上他是袁世凯早在心里打过小九九的。

唐廷枢是广东中山人,著名的洋务商人,他在1876年就受李鸿章委派开了开平煤矿,后来是轮船、保险、铁路、油井、通讯一齐通吃。唐廷枢这次来朝鲜身边还带几个英国地质工程师,主要目的是考察下江华的地下矿产资源如何。他在国内就听说了,有个姓袁的小子在朝鲜很窜红。结果临来时一打听,嘿,这小子还真不是外人,是与自己一起同为李鸿章干事的袁保龄的小侄。一般来说企业家无论去到哪里搞开发,都需要有人保驾护航。现如今有了和袁保龄这层关系,袁世凯自是不二人选。当然,袁世凯也很乐意这份差,有了这么个大“钱袋子”,编练新军的“赞助费”自然就不用发愁了。

正是这个主意。

有些事总让人觉得挺邪乎的,袁世凯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尽跟广东中山人有染,没有中山人唐绍仪护驾,袁世凯后来就得命丧汉城;没有中山人那叫孙文的“相让”,袁世凯去哪儿搞来个总统干干呢;眼下要是没这个中山唐大款,那对儿“姐弟组合”光知道小嘴一巴嗒,练兵,可这银子从哪来呀。这下好了,天上掉下个“唐大款”。有人说了,不就一个唐廷枢吗,看他袁世凯如此心花怒放的,至于吗?

其实这事儿不难理解,因为没银子就练不了兵,练不了兵咋会有业绩出来嘛。干工作不出业绩,这“副厅”级还想干不想干了?所以。

袁世凯与金允植两人检阅江华沁营部队毕,即刻作出决定:

组建“镇抚营”的训练得变换下方式,先在“新军亲兵营”成立一个“军训队”,相当现在部队里的教导队,然后在江华沁营中选送10名军官过去“军训队”受训。等这10名军官训练成手了,再返回沁营中担当教练。至于训练“镇抚营”所需药费的银子,袁世凯早想好了。去拉赞助!这个“赞助”商就是唐廷枢。

袁世凯够狠,两笔“赞助”都敲在了唐廷枢身上。不过这件事还要金允植和他俩人一块去找闵大当家的。叫闵妃和小李国王尽快与大清来的唐廷枢签订一个借银、开矿合同,矿让唐廷枢开。常言说,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朝鲜国家财政都子吃卵粮了,地方上自然也好过了那儿去。这样,朝鲜政府也好从中掰些利润,以补助练兵费用及兵饷。至于训练“镇抚营”的枪支弹药,由袁世凯通过关系做做工作,还叫那位李爵帅出。当然这次不能白出,闵妃跟小李国王俩人得打借条。

要不都说袁世凯这人是能人,这人不光是会领导打仗,还很有相当的经济头脑,他利用练兵缺少银子为借口,为大清争取了在朝鲜的矿业开采权。土话这叫啥来着,对,这叫“拿老张的鼻子戳老张的眼”。那还不一戳一个准儿。

到这年的年底,“镇抚营”经过一番筹措正式组建完毕。当然这中间袁世凯没少费尽周折。为了能使朝鲜政府和唐廷枢签订借银、开矿合同,他领着金允植把闵妃和小李国王门槛都快踢掉了。自到朝鲜所挣的那点工资几乎全贴了进去——公关用了。也就是在这个期间,袁世凯和闵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闵泳翊、闵泳骏等人,都混熟到相互称兄道弟的地步了。就连闵妃宠信的武艺厅别监洪在义都和袁世凯成了铁哥们儿。很为其在朝鲜未来工作中作了结实的铺垫。

袁世凯为了借银、开矿一事,虽然鞋跑烂了,个人私囊里的银子也抛完了,可是,值。一份《朝鲜政府与招商轮船、开平矿务两局商订借银合同》,由清政府招商轮船局及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与朝鲜政府代表赵宁夏、金宏集两人,于188年10月1日在天津订立。——由矿务、轮船两局筹拨足色纹银五十万两,借与朝鲜政府,专为商务兴利之用,订明每百两每年遇闰不计外,取息八厘,计借款五十万两,则每年应由朝鲜政府缴利息银四万两,分四季交还,每届季终,缴银一万两。——借款银十二年还清。前五年,每年只缴利不还本,自第六年起至第十年,每年除息银外,定于年终带还本银七万两。还本若干,利银亦按已还之本扣除若干。其第十二年,则还本银八万两,与其应生息银,恰清五十万两之数。——总银砝码,较准二副,两面画押,各执一副,日后还本缴利均凭该砝码交兑。嗣后若朝鲜政府所还本利之银,非系足色纹银,则按照时价补足,庶平色画一,而免偏枯。——此项借款,订明指定关税作抵。倘届缴利还本之期,关税存银不足作抵,应由朝鲜政府暂拨红参税项填补,以清款项。倘过期不还,即由轮船、商务两局,禀请北洋大臣,咨照朝鲜国王另行设法办理。——朝鲜富有五金各矿,准由矿务局随时派人,入内地勘察。倘或择地开采,则咨请朝鲜政府,参酌中西成例,商订地租,矿税章程,集股筹办。倘朝鲜政府集资,自行开采,亦可延请矿务一局人助理,助理之人只领辛俸,不分赢余。

另外,袁世凯为了求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训练“镇抚营”上,借拔点银子,他不惜惊动自己的叔父袁保龄,连他的挚友张佩纶也动员进来了。袁保龄此时正受李鸿章委派在旅顺办理海防事务,很受李之器重。而张佩伦不仅现任翰林院侍读,而且这会儿已是李鸿章准女婿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要是问及张佩伦何人,怕是知道的人不多。可是一提到他的孙女,却是极少有人不知道的,她就是三十年代与关露,丁玲并称“三大才女”的悲情女作家张爱玲。不好意思,有些跑题了。咱还是接着往下说。

袁世凯有了这两位大“公关先生”从中促使,借拨银子训练“镇抚营”的事儿,李鸿章批得很是爽快。不爽快那就是李爵帅太不够意思,人家袁总办兼职为咱大清搞来这么一大单业务,咋说也得意思意思吧。何况还是借拨呢。

初成立的“镇抚营”其编制与“亲军营”一样,亦是营辖5哨,有哨官、哨长、差官等。营中各级军官就由在“亲军营”之“军训队”里集训的10名军官担任。惟有训练方式与“亲军营”不同,使用的不再是准军操法,而是英、德式。

按照袁世凯的最初拟定,“镇抚营”仍沿续淮军操法,中西结合。可要全部采用英、德式,士兵军服与“亲军营”无法统一,训练用武器要不要置换,训练费加重了银子去哪儿弄?对此擅变,袁世凯挺脑火,更恼火出这个馊点子的人!

此事就连老吴大叔也很生气。刚好这时老吴大叔要张謇陪他回天津述职,他要把这支庆军交由袁世凯代行管理。所以就把袁世凯调了回来。从此,“镇抚营”的这摊子活甩给了江华守备尹本贵。袁世凯就此“金盆洗手”不干了,让那个出馊点子人收拾摊子去吧。(未完待续)